翻译规范限定着翻译行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翻译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翻译行为的有规律的、习惯性的选择。翻译规范代表特定社会、群体信奉的关于何为正确、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的观念,具有调节、评价翻译行为、维护既存翻译观念的功能。
首先,翻译规范是有关翻译行为的典范标准或指示系统,但并非所有有关翻译的指示都是规范或都能够成为规范。职业翻译活动中,客户有时向译者/译员发布指示,翻译公司的主管也经常对译者/译员发布指示,但这些指示如果没有普适性,除了个别的场景或时间之外,这些指示便失去效力和作用的话,这些指示就不是规范,而是某些规范在具体场合的体现和运用。如“将此稿件原文中所有数据滤去,在译文中不显示出来”“这篇稿件需要以汉语文言文形式翻译”等都是客户个别情况的要求,不适用于其他情况,因而不是规范,但译者执行这一指示就是“译者需忠实于客户要求”这一规范的运用。
其次,翻译规范的作用在于调节译者翻译行为,限定翻译主体间、主客体间、译者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使译者(翻译主体)个人的翻译行为适应社会(或译者群体)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翻译规范以译者群体固定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告知译者,社会对他们的翻译行为有何种期待,指导他们如何满足社会的这种期待,暗示出在很多可能的翻译选择中,某个选择可能被社会(或译者群体)中的人共同接受,认为它是正确的和得当的。这些被认为是正确和得当的行为原则就构成了翻译规范的内容。翻译规范总结了众多译者过去的经验,以翻译行为的有效性(或无效性)对个体译者未来的行为做出预测和规定,减少其翻译行为产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维护翻译活动中社会文化关系的稳定。
翻译规范影响译者的行为,同时也具有评价译者翻译行为的功能。翻译规范对译者行为的约束力或强制力来自社会的奖惩与评价而形成的社会压力。译者完全可以打破规范,但背离规范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排斥,而遵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鼓励。译者习得翻译规范的过程就是译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当翻译规范内化为译者个人的翻译行为习惯时,翻译规范就无形地影响着其翻译的步骤与翻译选择的过程,从而保障译者翻译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翻译规范是描写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也被视为现代翻译研究绝对必要的概念。它对于不同文化中具体的翻译实践或翻译活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继J.列维把规范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后,G.图里、A.切斯特曼、T.赫曼斯以及C.诺德等相继对翻译规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翻译研究中对于“对等”或“等值”的执着,规范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随翻译规范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从将“忠实”“等值”作为翻译的前提或标准的价值判断中抽离出来,转而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来达成对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总体上呈现出某些规律性和倾向性的语言特征的认识。研究翻译规范之意义在于揭示翻译社会性的真实规律,推进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苗菊曾预言关于翻译规范的研究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