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语用学、修辞学及翻译学 . 翻译 . 翻译规范

形成性翻译规范

/formative norm of translation/
条目作者穆雷

穆雷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19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1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按产生方式而划分的翻译规范。由中国翻译学者蓝红军于2012年提出。与指令性翻译规范相对。

英文名称
formative norm of translation
提出者
蓝红军
创建时间
2012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形成性翻译规范指大多数译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认为良好的、正确的、有效的翻译行为(包括译前行为、译中行为和译后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通常是译者个体倡导、群体自发遵从、群体相互学习、不断强化而渐进性形成的。例如,“以诗译诗”和“以散文译诗”是两种有关诗歌翻译的形成性规范,这两种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群体中,其影响力和认可度各不相同。描写翻译学所指的“翻译规范”一般为形成性翻译规范。

指令性翻译规范指由权力(代理)机构、社会组织、权威人士制定,以制度(文本、口授指令)形式出现,通过社会或组织的奖惩来强化的。例如,于2004年6月1日生效的中国翻译服务质量的第一部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和于2005年9月1日生效的中国翻译服务质量的第二部行业标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国家标准就是指令性的翻译规范。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形成性翻译规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指令性翻译规范共同存在,但指令性翻译规范的存在以形成性翻译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换言之,相对于社会性的翻译活动而言,指令性翻译规范不一定需要存在,而形成性翻译规范一定是存在着的。一般说来,翻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指令性翻译规范则越齐备和完整,指令性翻译规范的最高形式即为国家权力机关针对翻译的立法。

指令性翻译规范属于正式规范,而形成性翻译规范可以是正式规范,也可能是非正式规范。指令性翻译规范相对单一与统一,而形成性翻译规范则可能呈现出群体多样性的特点,有些甚至可能完全相斥,从而形成与显性规范相背离的隐性规范(或潜规范)。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