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中、东部的草原区和新疆北部。也见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
体粗壮,体重2200~5500克,体长360~495毫米。头短而宽。颈粗。耳短圆。四肢短粗。尾长约为后足长的2倍,尾端略扁平。头顶前至鼻端,旁至眼上缘,后达耳前,为栗色或深棕色,以鼻端最暗。体背部毛色呈黄褐或淡褐色,毛基为灰色,毛端为褐色。腹部土黄色,腹毛基部灰色,毛端土黄色。尾短背部毛色呈黄褐或淡褐色,腹部土黄色(图1)。
栖息在温带草原的低山丘陵以针茅、羊草为主的植被及草甸、森林草原。以“家族”为单位,群居。每个家族,常有几个到十几个洞穴,各洞道之间有明显的跑道,洞穴分为“冬眠洞”“夏眠洞”和“临时洞”。挖洞所抛出的土在洞口形成小的土丘(旱獭丘),高0.8~1米。洞穴位于坡麓和丘间谷地(图2)。洞系结构复杂。在冬眠洞周围有数个夏居洞,供夏季产仔和育幼用,洞系构造较冬眠洞简单。临时洞是1~2米的盲洞,可临时避难。常与布氏田鼠混居。
食谱较广,主要吃草本植物,喜食针茅、隐子草等。有时也食取昆虫,冬季贮藏少量食物,包括草、根和种子。白天活动,警觉性高,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冬眠,每年9~10月,以家族共栖息在1个洞里准备过冬,第2年4月初出蛰。1年繁殖1次,每次产仔4~6只。
天敌有狼、赤狐、沙狐、黄鼬、艾虎以及某些猛禽。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草原旱獭是呼伦贝尔草原鼠疫的主要宿主。并可传播森林脑炎、蜱传立克次体、布鲁氏菌、土拉伦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病、巴斯德菌、类丹毒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人畜共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