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人。生于合肥东乡磨店乡,卒于北京。其父是县学优廪生。6岁入家馆学习,少年聪慧,道光二十年(1840)中秀才,二十四年应顺元府乡试考中举人。二十五年参加恩科会试落第,但诗文博得该科同考官曾国藩青睐,受业于曾门。此后,发愤攻读经史,以“求义理经世之学”,并“习制举文”。二十七年,再次参加会试,列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三年(1853),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城安庆。3月1日咸丰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会同蒋文庆、周天爵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李鸿章遵旨,随同吕贤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当时安徽外临太平天国,内有捻军起义。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咸丰八年1月,李鸿章成为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宾,负责起草文书。十年12月,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创立淮勇新军”组建援沪之师,“以济湘军之穷”。仅仅两月时间,李鸿章就成军数营。曾国藩又陆续调拨湘勇八营归其节制。李鸿章决定“由水路东下,径赴上海”。淮军分批陆续乘船东下,至6月上旬,13营淮军全部抵沪。同年3月,曾国藩推荐李鸿章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
李鸿章抵沪就任苏抚后,遵循“专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的师训,积极“练兵练器”,大力加强军事实力。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并且以地主团练、太平军降众和旧有防军为主要吸收对象,将军队扩展到7万人。
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十八日,淮军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同治二年正月,李鸿章兼署五口通商大臣。江苏肃清,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又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同治六年,剿捻成功,清廷以功授李鸿章加太子太保衔,并荣升协办大学士。八年9月,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从此开始了历时25年的直隶总督生涯。
李鸿章早在安庆时就开始接触洋人和西方的坚船利炮,萌发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念头。到上海后,在与洋人的频繁接触中,看到在热武器方面中国远逊于西方的现实,并断言这正是中国军队和国家衰弱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只有移植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机器生产,才能“自强”。李鸿章从购买洋枪炮开始,逐渐把购买西方枪炮和自己制造、聘请外国军官训练军旅结合起来。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督办创立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从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李鸿章所举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在军事上提高了清军的实力,在经济上一定程度地阻止或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在教育上不但培养了洋务人才,而且对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兴起有促进作用。
光绪十一年(1885)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北洋水师建设成军。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由于经费掣肘,北洋海军的建设陷入停顿、倒退的困境。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图2 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在日文版《马关条约》上的签字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解除任职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李鸿章倾向联俄。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导致整个东北沦为沙俄势力范围。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下诏,李鸿章调补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8月15日,北京沦陷,清政府逃亡。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1月7日病逝,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京师特建专祠,定期祭祀。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年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李鸿章办理外交的指导思想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一思想目的是为“内须变法”创造外部条件,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时间。但是由于“内政不修”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其“洋务自强”的目的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