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包含多类型主体及功能的复杂有机体,不同主体、功能在城市地域的空间投影共同构成城市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主要包括体制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时空行为理论和单位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理论。
- 英文名称
-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China
- 所属学科
- 中国地理
体制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以制度变迁—城市空间重构为基本分析框架,从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个方面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城市治理等制度方面在中国城市转型期的复杂变迁。第二个方面是体制变迁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多重、复杂变化。制度变迁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背景和结构性因素,空间结构则是制度变迁的空间响应,并反作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城市制度变迁的理解是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背景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奠定了重要基础。城市化、住房制度改革为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制度性条件,并导致了城市社会结构的调整及空间分异的形成。城市治理在地方分权的背景下形成新的模式,城市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并为地方政府积极促进城市空间调整提供条件。受制度变迁影响的空间重构分析主要涵盖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城市产业分布与经济空间结构、居民居住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
时空行为理论主要以城市居民日常行为为着眼点,在居民行为—城市空间互动的背景中,解读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的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从而实现理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这一理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解读。第一方面从行为类型出发,理解居民不同类型行为的时空特征。其中,分析最多的是通勤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第二方面从居民类型出发,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居住区居民日常行为的时空特征。常见的类型包括旧城居民、单位居民、郊区居民以及贫困居民、女性居民等具体群体。第三方面分析居民行为的决策与影响。决策分析运用数量模型或质性方法,解读居民日常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影响分析着眼于居民行为的社会环境响应,如碳排放、社会隔离等。第四方面为规划应用,旨在从城市空间和居民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城市空间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如日常生活圈规划。
单位理论以中国城市单位为视角,主要从制度、空间、社会、规划4个方面,理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并探讨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理念与思路。单位制度及其变迁是理解中国城市单位空间的背景,包括制度的理念基础与具体制度体系的构成。单位空间研究从城市、城区、单位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社会研究从居民行为及基层治理2个方面分析转型前后居民日常行为、迁居及社区治理模式的特征与变化。规划旨在批判性审视中国城市单位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推动中国城市持续发展可以借鉴的理念及其实践方式。
扩展阅读
- 张京祥,罗振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