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提出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镇体系规划按照系统的规律性而论,城镇体系不属于必然系统,而属于随机系统。通过地域城镇体系研究,可以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合理组织城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原理,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寻找整体(体系)效益大于局部(单个城镇)效益之和的部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强化体系与外界进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促使体系有序转化,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
城镇体系规划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依据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规划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基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结合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实际,在缺乏系统区域规划的情况下,运用城市地理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开拓了具有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职能类型结构和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网络系统(简称为“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等中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
研究和揭示城镇体系规划前后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就是在规划基础理论指导下,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理想状态”,通过城镇体系内要素及其内部功能结构的组合,使“现实状态”比较稳定地逐步过渡到城镇体系客观过程所需要的相对的“理想状态”。第一,作为节点的城镇研究,包括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组织结构;第二,反映节点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城镇联系与扩散形式和城镇网络系统。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通过城市职能来体现的城市性质,不同性质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②城市规模,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③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它们的地理位置、相互距离以及在区内各地的密度差异等;④各种类型城市影响地区或腹地的范围,以及城市之间和城市与集镇、乡村之间的分工和联系。
一般地说,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基本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地域空间结构”是地域范围内城镇之间的空间组合形式,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在城镇体系布局上的空间投影。由于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表现为集聚与分散两个方面,其空间组织也必然同时受区域和城市的影响制约。地域城镇体系布局具有多种空间结构形式,其最基本的形态为集中或分散布局两种,其集中又可分为集中型、集中-分散型,分散也可分为分散和分散-集中型多种。总体来看,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布局结构主要表现为由单一中心到主次中心、多中心组群结构,由自给自足封闭型转为有机联系开放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在一个区域内部,如果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相差不大,则各种类型城市的结构和地理分布就会有规律地表现出典型的中心地等级系统。城镇体系如生物系统一样,是按照等级结构进行组织的,组织层次涵盖从分子、细胞、个体有机体、种群到生态系统。每个个体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每个集体都是同种个体有机体的集合;每个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种群的集合。生物组织中某个层次的组成部分主要与同一层次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它们通过回应组成部分产生的信息进行交流。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都取决于其作为一个中心对周围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这种中心功能,由于其影响范围的大小不同,形成了地域空间的等级体系特征。城市体系的一般规律是,所起作用越大的城市,规模越大,影响地区的范围越广,但这种城市数量少,仅分布于少数地点。相反,小城市所起的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但数量多,分布比较普遍。中等城市的特点介于大、小城市之间。由于各个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城市体系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是互有差异的。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城市经济区域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三大类别。就中国地域城镇体系而言,也相应形成了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城市(镇)网。
相互适应和共同进化是生态系统的显性属性。在生态系统中,不同有机体有一定比例的功能重复性。生态系统的每个重要功能都由许多不同物种负责。就地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组合而言,城镇的职能和类型也是为地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在城镇体系内,同层次的城镇(基层除外)应当尽可能避免其职能的雷同性。
一个地区或国家内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城市体系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城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即城市网)的综合反映。城市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换,产生空间相互作用,使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城市相互作用的形式可分为对流、传导、辐射。对流指物质和人口的移动;传导指城市间进行的各种交易;辐射指信息的流动和文化扩散。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①互补性。即两地之中一方有某种货物或人口可以提供,而另一方恰好对它们有所需求。这种城市间的互补性构成城市相互作用的基础。②中间机会。指当货物和人口在A、B两地间输送时,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它们的C地,引起输送原定起止点的替换。中间机会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并具有影响运输和人口迁移的过滤器作用。③可运输性。距离影响运输时间和运费,因此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而货物的可运输性一般由它的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对形成城市体系和结构的作用,包括产生组合效用、促使城市体系内部的分化、加强劳动地域分工、起到空间组织的媒介作用等。城镇体系规划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状有机系统。这种网络系统呈现多种形态:有发生在生产过程的,也有发生在流通过程的,有按照隶属系统从上到下的纵向联系,也有经济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以一个经济单位、一个经济部门为中心形成的,有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为中心而形成的。不言而喻,城镇体系的网络组织依赖于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联系以及体系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区域城镇体系的城镇网络规划主要在于:按照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从地域的具体条件出发,参考各城镇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各自城镇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和布局等,并综合成为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级城镇为节点,经济上相互联系,职能上互有分工,规模上具有等级系列特征的综合城镇体系网络。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工业、交通、商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财政、金融等区域网络规划,提高全地域城乡间联系,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
分析一个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过程,按照全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和区内各地各种建设条件,对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做出战略部署,是区域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并有助于确定各个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从而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如城市性质拟定、城市规模预测、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区划分以及城镇化发展战略等。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协调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中间环节。有关“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城镇体系规划核心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及省市城镇体系规划,推动了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