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古代哲学 . 色诺芬和柏拉图 . 柏拉图

柏拉图

/Plato/
条目作者詹文杰

詹文杰

最后更新 2023-07-15
浏览 1126
最后更新 2023-07-15
浏览 11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

英文名称
Plato
原语种名称
Πλατῶν
出生日期
公元前427
去世日期
公元前347
出生地点
雅典

生于雅典的一个显赫家庭,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伯里克蒂奥妮都是雅典的名门贵族。传说柏拉图的原名是阿里斯托克勒斯(Ἀριστοκλῆς),后来体育教师给他起名柏拉图(Πλατῶν),意思是“宽阔”。柏拉图幼年受过良好教育,最初对诗艺感兴趣,后来跟随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研究,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后,“三十僭主”上台,柏拉图的堂舅克里提阿斯和舅父卡尔米德是其中的主要成员。柏拉图起初对这个反民主的政权有所期待,但很快就对他们的暴行彻底失望。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判处死刑,给柏拉图带来强烈震动,并促使他从根本上反思城邦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深层问题。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可能先后游历过麦加拉、居勒尼、埃及、意大利等地,结识了当时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并与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斯的姻弟狄翁成为朋友。他试图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叙拉古付诸实践,但铩羽而归。约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创办学园(即后人所说的阿卡德米学园),以著述和教学为生,写下了大量重要的哲学作品,并吸引了希腊各地的追随者,其中有些成为杰出的政治家或学者,如天文学家欧多克苏斯、数学家泰阿泰德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等。柏拉图在晚年又曾两度造访叙拉古,试图继续在叙拉古从事政治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柏拉图在公元前347年去世,葬于阿卡德米学园。 

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42篇对话(包括一篇苏格拉底的申辩词)、13 封书信,还有《定义集》和《隽语集》。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作品的真伪,并做了先后分期。被研究者普遍判伪的有《阿尔西比亚德后篇》《希帕库斯》《情敌》《泰阿格斯》《米诺斯》《厄庇诺米斯》《定义集》《论正义》《论德性》《德谟多库斯》《西绪福斯》《哈尔吉翁》《厄律克西亚斯》《阿克西俄库斯》。《书信集》与《隽语集》中的绝大多数被认为是伪作。《阿尔基比亚德前篇》《大希庇阿斯》和《克利托丰》的真伪性存在较大争议。其余作品,当前学界普遍接受为柏拉图本人的作品。

多数学者接受把柏拉图的作品分为3个时期(虽然也存在一些争议),属于早期对话的有《欧绪弗洛》《申辩》《克里同》《阿尔西比亚德前篇》《卡尔米德》《拉凯斯》《吕西斯》《欧叙德谟》《大希庇阿斯》《小希庇阿斯》《伊翁》《美涅克塞努斯》《克利托丰》《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属于中期的有《美诺》《会饮》《斐多》《理想国》《斐德罗》《克拉底鲁》;属于晚期的有《巴门尼德》《泰阿泰德》《智者》《政治家》《斐莱布》《蒂迈欧》《克里提阿斯》和《礼法》。

根据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记载,柏拉图有某种没写下来的哲学见解,即所谓的“未成文学说”。不过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些“未成文学说”才是柏拉图的根本教义,他的著作仍然是了解其思想的首要文献。鉴于柏拉图的作品不是哲学论文而是对话录,而且他本人没有作为对话角色出现,因而如何确认柏拉图本人的观点对于诠释者而言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不过对话中的领导性角色(如苏格拉底、爱利亚访客等)常常被视为柏拉图思想的传达者。对话录这种体裁对于柏拉图而言具有某种无法替代的意义,甚至与其哲学的“辩证性”特征有内在的联系。关于柏拉图思想的诠释有文学、政治、哲学等不同进路,就哲学进路而言又有怀疑论解释和教义性解释,其中教义性解释又有统一论和发展论的区别,前者主张柏拉图的思想是统一的和体系性的,可以通过某种创造性重构得以再现,后者强调柏拉图不同著作的思想差异乃至相互冲突之处,试图从中发现柏拉图思想的修正或发展过程。这些诠释进路各有合理之处,但都不应走向极端。

柏拉图广泛地吸收文学、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的思想资源。他熟悉荷马赫西奥德等古希腊诗人的作品。年轻时曾结识克拉底鲁,从后者了解到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的学说;他还深入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阿那克萨戈拉和恩培多克勒的学说,并且受到智者派的影响。不过,对柏拉图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苏格拉底。

为了克服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倾向,苏格拉底已经发展出了追求普遍概念的哲学路径,柏拉图沿着这条路径继续前进。柏拉图接受赫拉克利特主义关于可感事物永远流变的学说,他对于普遍共相的寻求就转向了另一类事物上,即所谓永恒不变的、不可感知而只能通过理智领会到的“理念”(εἶδοςἰδέα)。他把理念和可感的物质性事物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最真实的“本质”和一切可感事物的“原本”,独立于可感事物存在,而可感事物只是不具有真正实在性的“影像”和“摹本”。柏拉图在《巴门尼德》和更晚的作品中对此已经有所检讨和修正。

如果说苏格拉底对普遍共相的寻求主要限制在伦理道德领域,那么柏拉图则把视野扩展到理智所关涉的几乎所有范围,尤其在数学和形而上学领域他发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理念”,并且发展出探究这些理念及其关联的方法,包括脱胎于苏格拉底辩驳法的归纳法,从几何学借用而来的假设法或演绎法,还有中晚期得到特别强调的划分法,而所有这些方法在柏拉图这里都统称哲学对话的方法,也就是“辩证法”。完满的辩证法家通晓所有的理念以及诸理念之间的关联。辩证知识是柏拉图用来称呼真正哲学的名称,它区别于智者派的争辩术和演说家的修辞术,因为它追求真理和知识而不是说服和虚假的信念。柏拉图在其作品中呈现了辩证法家的一面,他站在理智主义的立场上对古希腊传统的诗性文化展开了批评,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位诗人或文人,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因此在“诗与哲学之争”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

柏拉图区分了关于理念的理性认识和关于可感世界的感性认识,把前者称为理性洞见或严格的知识(通过教导获得,具有稳固性),而把后者称为意见或信念(通过说服获得,不具有最高的确定性)。这种区分使他长期不重视关于可感的物理世界的研究,但是在《蒂迈欧》中他一改以前忽视自然科学的形象,对可感的宇宙或物理世界提出了系统的解释,一种数学式的、有神目的论的解释。

柏拉图对于伦理和政治领域有着持久且深刻的思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成果几乎贯穿于全部著述。从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来的理智主义道德哲学,坚持“德性即知识”和“无人自愿作恶”等观念。《斐多》和《斐德罗》等著作提出了灵魂和身体的二元论和灵魂净化的学说。《理想国》建构了系统的道德心理学,以及德性和幸福的学说。从《普罗泰戈拉》到《理想国》再到《斐莱布》,柏拉图对于快乐和痛苦的本性及其道德意涵有持久和不断深化的思考。从《理想国》到《政治家》再到《礼法》,柏拉图对于立法、政体、社会分工、财富分配、教育和宗教事务等诸多方面也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人,他把哲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伟大思想家柏拉图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学园派漫步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派、斯多亚学派这些古希腊哲学流派,还是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家,还有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政治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从柏拉图的哲学中吸收到自己认为可取的思想资源。

  • BURNET J.Platonis Opera, 5 vols.Oxford:Clarendon Press,1900.
  • COOPER J M.Plato: Complete Works.Indianapolis:Hackett,1997.
  • GUTHRIE W K C.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4-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1978.
  • KRAUT 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 FINE G.The Oxford Handbook of Plato.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