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对象文本主要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报告文学、影视作品等。
文学翻译是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从一种语言或符号移注到另一种语言或符号中去的翻译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文学翻译不仅仅为了达到跨语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还要把原作的“文学性”尽可能完整地用译入语表现出来,使用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让译作读者或观众能够获得和原作读者或观众一样的人生启迪和艺术感染。因此文学翻译往往要求得“意”而不忘“形”与“音”,意音形兼备,这往往给文学翻译造成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与非文学翻译相比,文学翻译更强调对原作的审美再现。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茅盾曾说,文学翻译要“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文学翻译也十分强调创造性,甚至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文学翻译涉及多种翻译主体对文本所进行的“创造性叛逆”。就译者来说,其创造性指译者以自己的语言艺术才能去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从而赋予原作在译入语中的崭新面貌,给予原作生命的再生与延拓;其叛逆性则指译者为了达到与原作相同的审美价值而对原作语言形式的一定程度上的背离。
文学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所提出的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和“解说员式的翻译”就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他赞成翻译中要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学翻译活动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长期的文学翻译实践中,翻译家们奉献了大量优秀的文学译作,创立了既有别于民族文学也有别于外国文学的文学形式——翻译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增进了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在人类长期的文学翻译实践中,产生了一批翻译家,他们也从实践经验中感悟总结出翻译思想,部分翻译思想经过研究论证升华为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不仅能够指导文学翻译实践,而且帮助人们认识了解翻译的过程、困难、技巧等。文学翻译研究可分为对文学翻译的过程、产品、要素和环境研究等,涉及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读者,以及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还涉及译者的认知能力、艺术表现力、审美心理,以及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