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按照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形成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监管,以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提高个体劳动保护,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
职业病危害分类主要包括:①化学因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②物理因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高温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全身振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机械刺激或击伤。③生物因素。微生物如布氏杆菌等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水生动物如明虾及一些海鱼的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入后引起发热。④劳动性损伤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