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范围最初只限于工作本身引起的职业病和损伤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随着医学的发展,范围逐渐扩大。
职业卫生
有害工作场所内的设备、环境、作业人员、产品、工艺、技术等全面职业性危害防治工作的统称。
- 英文名称
- occupational health
- 所属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
1950年,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为职业卫生下了明确的定义,即职业卫生工作在于促进和维持各种职业工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福利于最佳状态;预防工作条件对工人健康的损害;保护工人免受职业有害因素危及身体健康;使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应于职业环境。上述定义可总结为使工作适合于人,每个人适应于自己的工作。因此,职业卫生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与工作、工作方法、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有关的各种可使人生病、引起损伤或给健康带来影响和对工作不适应的因素,以及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能力。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劣也可能引起各种神经症状。
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职业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和外伤,并创造适合工人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保护职工免受劳动环境中的职业危害,促进职工的健康。健康危险度管理是职业卫生的核心,基本步骤包括危害鉴定、剂量-反应(效应)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描述、健康监护、记录保存和控制措施等。其中,前四个步骤构成危险度评价。在职业卫生中,健康监护的根本目标不是发现和治疗损害效应,而是证实损害效应是否已经消除,进而促进健康。根据不同问题和科学应用方法,职业卫生可分为不同专业,如职业生理学、职业心理学、职业医学、安全学、职业精神病学、职业社会学等。为了做好职业卫生工作,许多国家都制定有专门的法规,用于规范指导有关方面的活动。
由国际职业卫生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农药与健康风险防范国际中心支持出版的《农药工人健康监护手册》(1994)对于健康监护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健康监护由定期的职工健康评定所构成,应包括医学检查和生物监测两个部分。医学检查和生物监测的内容和频度应由主管职业卫生的医生参考危险度评定的结果,特别是有害因素及其接触特征来确定;而定期检查的频度则应以健康危险性大小为基础,并根据健康损害效应的自然过程来确定。把健康监护完全纳入危险度管理的大框架中,开辟了职业卫生的新工作方法。
扩展阅读
- 苑茜,周冰,沈士仓,等.现代劳动关系辞典.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 王莹,顾祖维,张胜年,等.现代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