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投资模式是以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服务管理、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的规划、资金、建设、运营为对象,以政策、法规、资源为支撑,以实现管理体制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主体利益平衡、时序安排合理、绩效产出明确、信用风险可控的投资模式。其目的旨在通过选择适合的投资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更加宜居。
智慧城市投资模式主要由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三个要素组成。一般情况下,在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中,投资主体对投融资模式的影响最大,决定了项目的投融资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大部分是公共利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公益成分较大,因此大部分项目适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也有些项目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主要由企业投资。市场研究机构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有340亿美元投入全球新型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建设,并以超过18%/年的速度增加;到2015年,城市信息技术建设投入将达到600亿美元。在国外,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设都有许多企业参与,由企业来管理、运营项目。
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①政府自建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直接投资项目。该模式具有政府对资源掌控力度强的特点,主要应用于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以及完全惠民的项目。比如,智慧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市民服务中心。②公私合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项目。一般通过建立股份公司来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投资,保持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并且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该模式主要是用于对国家和政府核心智能不产生影响的项目。③政府带头,私人企业参与。这种模式一般是针对大型综合性项目,政府投资其中基础性设计的建设,私人企业投资建设能够产生利润的项目。如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JTC公司在新加坡的One North项目中主要负责20%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余的80%由私人企业来完成。④私人企业投资。这种模式由私人企业完全投资,主要应用于商业性项目建设,用于减低成本或提高效率。比如,智慧社区、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企业试验新项目也多数由企业自身投资。T-city项目是德国电信进行的生活实验室计划(2007~2012年),旨在通过研究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社区生活质量。这个项目吸引如三星集团、阿尔卡特集团、波恩大学、德国城镇发展协会等众多的参与方。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建设转移、服务外包、特许经营等模式。从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来看,中国大部分都采用以政府为主要发起人,企业及科研单位参与其中的模式。在中国,法律与政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如果想要智慧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必须制定能够有效鼓励社会信息化应用、鼓励社会信息化创新的政策。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厦门、南京、重庆、上海等地,重点建设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并以信息基础建设驱动智慧城市建设;济南、无锡、杭州等城市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和智能医疗等产业作为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手段;北京、苏州、沈阳、武汉、宁波等城市以管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重点建设了一批包括应急系统、智能医疗、食品安全和数字出版在内的有关社会应用的示范项目。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建设工程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内容复制、风险因素较多等特点。智慧城市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策略。比如,风险大、社会效益巨大的项目以政府为主建设。对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政府将加强指导与扶持,在企业贷款、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企业政府投入为主的抗风险能力。总体来说,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