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根本条件。馆藏文献数字化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图书馆从外部通过电子图书的购买、网络资源的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或信息,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二是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
馆藏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档案馆及其他馆藏或文献机构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将馆藏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音像型文献等传统介质的文献,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的光盘文献或网络信息,并实现对数字化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网络传输和数字化存取的过程。
- 英文名称
- collection digitization
- 所属学科
- 图书馆学
①馆藏文献数字化有利于馆藏资源的长期保存。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避免或减少用户直接使用原件,达到既保护原件,又便于利用的目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文献,数字化可以更好地保存其历史价值。同时,原始文献的数字化版本可以对其原件起到补充作用,尤其是对于受到损伤的原始文献。②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满足用户对文献的多种需求。馆藏文献数字化对用户的存取最为有利,它允许用户对某些文献或文献的某些章节进行快速阅读,按需浏览并保持随机存取;它允许用户自己查找、检索、研究与处理资料;它能满足用户共享资源与及时存取。③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传统馆藏转换成数字格式后,可通过在线陈列,充分地向用户介绍馆藏,促进用户对传统馆藏的利用。同时数字化文献易于导航,通过内嵌资料的链接,可以增强对原始资料的应用程度、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可以提高馆藏原始资料的利用率。此外,馆藏文献数字化中的数据库以及其他数字化馆藏为读者减免了阵地服务的强制性,读者可以在有互联网的任何地方获得想要的数字资源,大大减轻了读者距离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④馆藏文献数字化有利于图书馆的科学管理。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提升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数字化的资源既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存贮空间,也有利于书刊的科学化管理和维护。
①利于保护原件的原则。数字文献尚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具有永久性。为防止数据丢失后文献的再次转换,必须保护好原件。在数字化过程中,应仔细地、慎重地操作原件,以免损伤原件。②满足用户需求原则。使用什么硬件来转换传统文献,必须遵守满足用户需求原则。同时使用什么转换设备除应考虑用户需要外,还必须考虑经费问题,因为数字化设备是昂贵的。③数字化技术因目的不同制宜原则。数字化技术有很多,在进行数字化时,需要依据需要数字化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以最小程度损伤原件。④高仿真度原则。数字化技术应使生成的副本对原件有较高的保真度。这需要在转换中仔细地关注文献的重要细节,以免丢失。为了使数字拷贝尽量地再现原件,除非弥补设备的缺陷,一般不宜对图像进行处理,图像增强不应过分,而应寻求使数字化后的文献达到准确的复制效果即可,不能造成原始信息的丢失。⑤利于数字资源的归档与长期保存原则。数字技术变化速度非常快,硬件、软件很快就会被淘汰,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尽量保证数字化副本的兼容性和长久可用性。
①重复建设问题。在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对象选择时,全面参考国家图书馆或其他兄弟馆已有的数字化规划,制定科学的数字化对象选择策略,使数字化工作与国家甚至国际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相衔接,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②标准化问题。馆藏文献数字化涉及文献信息描述、组织和检索等多个方面,要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各个图书馆之间能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兼容性。但是,由于各方面技术的和观念的限制,各个单位常常自行其是,标准不统一。③技术更迭快速,数字化兼容性和长期保存遭受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迭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保证数字馆藏的兼容性和长期保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馆藏文献数字化要尽可能保证,当技术发生更迭时,数字馆藏能够具有良好的向上和向下的兼容性。④馆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文献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数量和类型的增加,文献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
扩展阅读
- 董焱,刘兹恒.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虚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情报工作,2000(7):52-55.
- 王怀诗,沙勇忠.馆藏文献数字化:意义、进展与问题.图书馆学刊,2004,26(2):15-17.
- 刘家真.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原则与方法(上).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6):42-45.
- 刘家真.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原则与方法(下).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