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某一级别流量的造床作用大小既与其输沙能力大小有关,又取决于该流量的历时长短。M.G.沃尔曼[注]和J.P.米勒[注]将造床流量与水流输沙率的大小和出现频率联系起来。图中绘出了各级流量的输沙率曲线(A线)、出现频率曲线(B线)及输沙率与频率的乘积曲线(C线)。C线称为地貌功曲线,其峰值相应的流量Qeff是输沙最多的流量,即有效流量。E.D.安德鲁斯[注]采用该方法研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雅芳河流域内15个河流测站的造床流量,把这一流量称为有效流量。在天然河流的河床演变过程中,河床冲淤及河床形态调整等都与泥沙输运相关,输沙量最大的流量级别的造床作用最为显著,因此通过统计计算有效流量推求造床流量,规范、可靠。
在绘制地貌功曲线时,应结合河流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沙率关系。N.I.马卡维耶夫认为水流的输沙率G与Q2J成正比(Q为流量,J为比降),以此关系代替图中的A线,如此所得造床流量常有第一造床流量和第二造床流量两个取值。
有效流量一般采用分组均值法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流量的计算结果对流量分级的间隔比较敏感。同时,流量系列的时间长度、河流本身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影响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