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美国文学 . 吐温,M.

马克·吐温

/Mark Twain/
条目作者周珏良

周珏良

最后更新 2022-03-17
浏览 847
最后更新 2022-03-17
浏览 84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35-11-31~1910-04-21)

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英文名称
Mark Twain
原名
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835-11-31
去世日期
1910-04-21
出生地点
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
去世地点
康涅狄格州雷丁

生于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卒于康涅狄格州雷丁。成长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他曾拜师学习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恩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马克·吐温15岁时的照片马克·吐温15岁时的照片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53年后在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做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担任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在南北战争中他曾一度参加南军。1861年,欧莱恩被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领地政府任秘书时,他随同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1862年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这个词是密西西比河水手的行话,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1864年,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A.沃德和小说家B.哈特,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本领。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根据一个流行已久的传说改写,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在开发中的美国西部所特有的幽默的风格,加上突出的运用口语的文风,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此书嘲笑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也讽刺了富有的美国旅游者的庸俗无知。

1870年马克·吐温与O.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同年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1872年出版《艰苦岁月》一书,反映了他在西部新开发地区的生活经历,其中记载了一些奇闻逸事,特别是富有美国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1873年同C.D.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讽刺了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社会上投机暴发以及政治腐败的情况,其中描写了两个著名的人物:赛勒斯上校彬彬有礼,慷慨好客,虽贫无一文,但充满轻易致富的幻想;参议员狄尔华绥是政客,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投机欺诈,无所不为。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是“镀金时代”精神的人格化。

马克·吐温故居和博物馆马克·吐温故居和博物馆1871年马克·吐温举家移居东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时,已成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说家。此后的20年是他创作的丰收年代。他常和一些文人来往,其中著名的有H.B.斯托和W.D.豪威尔斯,受后者的影响较深。1875年马克·吐温应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这本书采用自传体,以幽默的笔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风格,把密西西比河和河边小镇的生活写得十分生动。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记载了他早年在船上时与舵手们联合起来成立协会,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船长作斗争的事迹。此后密西西比河和他在家乡汉尼拔的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几本杰作的题材来源。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76年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这部小说得到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小说的主角是汤姆·索亚的朋友哈克贝里·费恩,他生活在密西西比河边一个小城里,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正直无私,厌恶所谓文明和礼法。作者写哈克贝里·费恩不受所谓“文明”的沾染,以“自然”的眼光观察事物,通过他的眼光,宗教的、封建的落后现象被揭露得更为尖锐、深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也更直接、强烈而富有抒情风味,又因为他非常认真,缺少幽默感,因而从他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物,越发增加了全书的幽默气氛。《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图《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图

这部小说使用了美国南方的几种方言,黑人吉姆的话则用的是黑人的口语。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因而使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萧伯纳认为他是英语的语言大师。

马克·吐温于1889年出版《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

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

1896年出版《贞德传》,它描写15世纪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一生。他自称这是他最好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在他的笔下,贞德是人民的女英雄,也是理想的美德的化身,最后却被国王查理出卖,丧生于愚昧落后的教会之手。这是马克·吐温唯一的一本非幽默作品,他怕读者误会他创作的本意,出版时用了别的笔名。

1898年马克·吐温还清了全部债务。1900年10月,在旅居欧洲近10年之后,他和全家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1900年以后发表的许多时论作品,锋芒仍未消减。如抨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传教士而颂扬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给在黑暗中的人》(1901),批判美国镇压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的《为芬斯顿将军辩护》(1902),斥责比利时对刚果进行灭绝人性的侵略的《莱奥波尔德国王的独白》(1905),揭露沙俄侵略的《沙皇的独白》(1905),反对国内对黑人的歧视和私刑的《私刑合众国》,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战争祈祷文》等,都是富有战斗性的作品。

1904年,妻子兰登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

马克·吐温墓地的墓碑马克·吐温墓地的墓碑马克·吐温出身寒微,通过写作而变得富有,享有盛名,但他的心却和普通人民在一起。1907年他赴英国接受牛津大学名誉学位时,受到码头工人的欢迎,他认为这是一种最可贵的爱,因为它来自“人民”,来自“我自己的阶级”。他的作品充满对人民尤其是对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热爱和对伪善者、剥削者、压迫者的愤恨。他的幽默以及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他对美国文学的贡献,而两者都扎根于人民。他的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是密西西比河和他在河上的生活,因而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在中国,马克·吐温也深受欢迎。鲁迅曾为《夏娃日记》的中译本写过序,给予肯定评价。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