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卒于纽约。父母都是俄国移民,父亲当过小店主。他自中学时代起就喜欢写作。在纽约市立大学毕业后,又获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硕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初曾在工厂里做工,1939年起在大学执教,1949年后在教学之余从事创作。
马拉默德善于书写反映美国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大多是受尽苦难和折磨的下层人民,如小店员、杂役、裁缝、鞋匠、小店主和失意的知识分子等。他刻画这些小人物具有朴实善良的性格,反映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理想的幻灭,尤其是通过这些人物所受的苦难,着重探讨人的坚忍毅力、同情心和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使他的人物具有“赎罪自救”的要求,并使作品具有抑恶扬善的寓意。
在创作上,他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文笔简洁明朗,隽永幽默,故事情节富于戏剧性,且带有忧郁的抒情诗意。他自认曾受A.P.契诃夫、J.乔伊斯、E.海明威、S.安德森和肖洛姆·阿莱汉姆的作品,甚至C.卓别林的流浪汉电影的影响。他主张创作“必须真实,必须具有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作品应该使读者激动,摧毁并改换他们的心灵”。他发表了10部作品,其中有《呆头呆脑的人》(1952)、《店员》(1957)、《新生活》(1961)、《修配工》(1966)、《房客》(1971)、《杜宾的传记》(1979)6部长篇小说,《魔桶》(1958)、《白痴第一》(1963)、《费德尔曼的写照》(1969)、《伦布兰特的帽子》(1973)4部短篇小说集。
马拉默德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罗森塔尔小说奖和普利策奖。1964年被选为美国全国文学艺术学会会员,后又当选为美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