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户犹太家庭,卒于纽约。父亲是一名高中教师、业余诗人,母亲长期患有精神疾病并终老于精神病院。幼年在新泽西名城帕特森长大,1943年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此间,他经同学L.A.金斯堡(右)与P.奥洛夫斯基卡尔引荐结识了J.凯鲁亚克、W.巴勒斯、N.卡萨迪,后来又与G.柯索成为好友。这群年轻人后来成为“垮掉派文学”的中坚力量。1954年,他移居旧金山,与“旧金山文艺勃兴”运动领军人物K.雷克斯罗斯和L.费林盖蒂成为好友。同年,他与P.奥洛夫斯基相识,随后两人成为终身的同性伴侣。1957年起,他先后旅居巴黎、印度各地、伦敦,并游历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在所到之处一边创作、一边朗诵自己的作品,同时广泛结识各地左派知识分子并参与他们的政治运动,为此遭到多个国家官方的驱逐。此外,他还因为反对越南战争、争取同性恋权益、滥用毒品等行为遭受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长期监视。1984年,他曾随美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在河北大学短暂讲学。自1986年始,他受聘为布鲁克林学院的资深教授,在此教授诗歌直至去世。金斯堡为人开朗风趣、精力旺盛、乐于助人,是整个垮掉派创作群体的纽带性人物。他不仅和W.C.威廉斯这样的现代派诗歌巨擘保持终生友谊,而且对20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运动中崛起的新星多加提携,其中包括B.迪伦、E.迈尔斯等。多年的波西米亚式生活让金斯堡在中晚年遭受多种疾病困扰,1997年,他因肝癌在纽约离世。
金斯堡在创作起步阶段受到他的新泽西同乡先辈威廉斯的指导和提携,在后者的引导下,他逐渐摆脱其诗歌中的形式主义印迹。同时,好友凯鲁亚克那种充满意识流色彩的即兴散文创作也对他影响至深。在他那些最具个性特色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将布莱克式灵视想象和惠特曼-威廉斯式散体长文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新批评诗学教条的艺术风格。1955年,他在旧金山六画廊的朗诵引发轰动,而诗集《嚎叫》在次年的出版以及随后的诉讼事件更《嚎叫》封面是让他开始获得全国性声誉。由于该诗歌充满对毒品、性乱、同性恋等话题的直白呈现,出版不久后便引发针对传播淫秽罪的指控。1957年,加州高级法庭以《嚎叫》具有“可取的社会价值”驳回指控,从而让金斯堡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名“肮脏诗人”变身为反文化运动的灵魂歌手和智者。此后,他又陆续发表《卡迪绪》(1961)、《现实三明治》(1963)、《美国坠落》(1973)、《思想的呼吸》(1978)、《诗歌合集:1947~1980》(1984)、《白色裹尸布》(1986)等诗集以及通信集、日志、回忆录等作品30余部。1974年,他凭借诗集《美国坠落》获得国家图书奖。他获得的其他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国家艺术资助(1979)、罗伯特·弗罗斯特勋章(1984)、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3)等。
金斯堡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他的大部分作品依托于他不同时期的亲身经历,其中既有他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以及与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集体生活的记录,又有他亲近东方文化,特别是信仰佛教、参与禅修的心灵体验,更有他参与学生运动、民权斗争、同性恋权益保护以及反对越战等运动的写照。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十分宽泛,内容极其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在五六十年社会转型期间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他的成名作《嚎叫》表面上描写的是一群落魄艺术家、毒品成瘾者和同性恋者,通篇充满着纵欲、毒品、性乱、污秽和迷狂的字眼,但是却真实地反映出冷战政治和战后消费主义热潮双重压制下知识分子的痛苦挣扎,以及对这种摧残人性的社会体制的强烈抗争。诗歌《卡迪绪》则完全转向家庭,表达出金斯堡对母亲离世的真挚怀念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诗歌将作者个人由幼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和母亲逐步衰老、疯癫到悲惨离世的经历相并置,在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歉疚之情外,也隐约传达出对自己精神状态乃至命运的忧虑,是金斯堡写得最为投入、最贴近“自白派”的一首作品。此外,金斯堡的诗歌朗诵极具魅力,他那充满激情的嗓音、极富表现力的语调常常能为听众带来单纯阅读其作品所没有的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