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曲学 . 戏曲音乐 . 〔戏曲音乐史〕 . 北曲

北曲

/Beiqu/
条目作者何为撰汪人元修订
条目作者何为撰

何为撰

汪人元修订

汪人元修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24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2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

英文名称
Beiqu
所属学科
戏曲
流行时间
金、元时期

这种音乐之所以称为“曲”,是与宋词相区别而言;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曲的出现,是对词的一次重大变革。明王世贞《曲藻》认为:“曲者,词之变。”词与曲都是歌曲,但由于曲受了金、元时期民歌俚曲的影响,在形式上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因而显得生动活泼。一首词体歌曲通常分为上下两阕,曲却打破这种定格,变为单阕体歌曲。但如有必要,一首单阕歌曲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即如北曲的〔幺篇〕和南曲的〔前腔〕。此外,曲在语言上也较为口语化,还可大量运用衬字,并在句数、字数上也打破了词的定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伸缩性。以词与曲中的同名曲牌相比较,无论句格、字格都差别极大,这在北曲中尤为明显,甚至同一曲牌用于不同的场合,句格、字格亦不相同。

北曲的形成过程中,吸收汇集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诸如唐宋大曲、诸宫调、宋词、鼓子词唱赚、转踏等,对北曲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北曲有335支曲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上述各种传统音乐。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亦对北曲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汉族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些曲牌的名称,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语音。而在音乐的结构方法上,对北曲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宋、金以来的诸宫调。因为北曲的曲牌联套形式,早在诸宫调里已初具规模,北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提高的,以至过去人们认为北曲始于诸宫调。

北曲又分为戏曲(或称剧曲)与散曲两种,差别很大。戏曲是通过舞台演出来表演故事。而散曲只是清唱,内容则为作家个人的感怀,它可以只是一首单乐章的小令,也可以组成多乐章的套曲,即散套。

作为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北曲的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十分严谨。金、元时期的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虽间或有五折或五折以上的,但只是特殊的例外。一折戏,在音乐上就是一组套曲。每套曲子只限用一种宫调,以此贯串全套,使得各个乐章前后的调性统一。楔子在音乐上没有独立性,它虽然也有一二支唱曲,但在宫调上则从属于后一折的套曲。全剧四折,即四组套曲,分属四个不同的宫调,这在调性色彩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变化对比,以表现戏剧的情绪、情调的起伏变化,这是戏曲音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寻求到的戏剧化的方法。

北曲的演出形式,全剧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一般不唱。主唱者倘是男角色,称为正末;如系女角色,称为正旦。因此,北曲杂剧的剧本又因主唱者的不同而分为“末本”与“旦本”。这种“一人主唱”的演出形式,乃是继承了说唱音乐诸宫调的传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由说唱转化为舞台表演的痕迹。但另一方面,北曲在演唱艺术上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后世戏曲演唱艺术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