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早在工艺、雕塑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南朝·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刘胤祖师于晋明帝(司马绍)。蝉雀特尽微妙。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发展成熟。五代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论述花鸟画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和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兴起于同时。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以明末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空前的高水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等花鸟画大师。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又非常注重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