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星载InSAR模式是在SAR二维图像获取的基础上,利用多次观测下不同图像之间的干涉相位差异,实现对同一观测场景高度维信息的提取,即实现场景的三维成像功能。通常,考虑到平台上天线的数目和数据获取方式的不同,星载InSAR模式可以分为单天线和双(多)天线这两种技术实现途径:第一种是单天线系统,在SAR平台上安置一部天线,通过对同一地区的多次重复观测,分时获取该场景的多幅具有相干性的多视角图像,由于两次成像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地面状况和散射特性可能已发生改变,其相关性较差,干涉测量精度较低,但系统实现简单,适用性较强;第二种是双(多)天线系统,即将两部(或多部)具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能力的天线一起安装在同一SAR系统上,通过单发多收或多发多收的信号收发方法完成对同一场景的多视角信息获取,可以同时获取该场景的主、辅图像对,图像之间的相干性较好,有利于干涉处理和应用,但该模式对硬件技术要求较高,系统成本较昂贵。由于上述两种技术实现途径所获取的场景信息特征是相似的,因此,不论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都可以获得存在相位差(由视角差引起)的两幅(或多幅)具有相干性的复数图像,进而通过其干涉相位信息反演计算得到该地区的地表高程信息,最终,可以生成地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应用化产品。此外,利用某一场景的多次InSAR监测结果,可以得到该区域的高程形变量,即该区域目标海拔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状态,最终可以得到差分干涉(D-InSAR)形变监测产品,该产品可以获取地表高程的毫米级形变差异,对地震、矿区、城市地铁等微小形变趋势监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且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综上,星载InSAR模式延续了SAR成像技术的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并可实现高度维信息的提取及三维成像功能,在军、民等不同环境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页
[{"ID":42423,"Name":"工学"},{"ID":84231,"Name":"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ID":116415,"Name":"航天"},{"ID":205230,"Name":"〔航天器有效载荷〕"},{"ID":205237,"Name":"全极化(四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载荷"}]
. 工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航天 . 〔航天器有效载荷〕 . 全极化(四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干涉测量模式
/interferometric measurement mode of SAR/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16次
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成像技术的模式拓展及技术外延。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地形监测、城市建筑、地震预测及震后评估等具有高程形变监测需求的应用场景。又称星载InSAR模式。
- 英文名称
- interferometric measurement mode of SAR
- 又称
- 星载InSAR模式
- 所属学科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