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又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是一种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其分类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别有称谓。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早期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魏晋时才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解脱出来,有了独立的山水画。至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并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又出现了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形成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风格流派,为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画大家的出现准备了历史条件。
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独特之处一般不是以再现特定视点所见的某一具体景物之美为能事,而往往采取“以大观小”“折高折远”的方法,将千崖万壑纳于一幅之中。不强调对客观景物的如实摹写,而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描绘,这种描绘是情感化、诗意化、理想化了的。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都无不以画家的情与意为重心,追求创造的形神统一和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用清代画家石涛的话来讲,便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