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导弹系统的类别和发射方式,导弹发射装置可分为机动式发射装置和固定式发射装置。机动式发射装置又分为车载发射装置、舰载发射装置、潜艇发射装置等;固定式发射装置又分为场坪发射装置、地下井发射装置等。车载发射装置
按射前导弹姿态,导弹发射装置可分为垂直发射装置、倾斜发射装置和水平发射装置。按导弹发射地点可分陆基、海基和空基发射装置。按导弹发射的动力可分为自力式(热发射)、外力(冷发射)式和复合式发射装置。按发射装置结构形式可分为筒式、箱式、轨道式、挂点式和台式发射装置。
同类型导弹发射装置在组成、工作原理、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冷发射装置一般包含发射筒、弹射动力装置、初容室、起竖机构等。导弹发射时利用起竖机构将发射筒由水平放置状态起竖成垂直状态,然后弹射动力装置点火生成燃气,在弹体尾部的初容室、发射筒内建立燃气压力场,燃气压力场推动导弹运动,导弹逐步加速飞离发射筒达到一定高度,导弹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飞行。
热发射装置带起竖保温舱。在导弹发射过程中能够打开舱盖,起竖导弹实现导弹发射。在导弹待机过程中,起竖保温舱处于封闭状态,利用起竖保温舱的保温装置对弹体长期保温。起竖保温舱外形依据隐身要求进行特殊设计,再在起竖保温舱表面涂覆伪装涂层,存放于舱内的导弹能够长期隐蔽待机,提升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机动发射能力。
导弹发射装置本身性能提升也促进导弹发射技术性能整体提升。例如,车载调平与起竖装置快速响应性能大幅度提升后,导弹发射准备时间大幅度缩短,导弹快速发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发射台采用合理的排导与防护技术后,发射台实现重复使用,导弹弹体也避免了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流强烈烧蚀作用,导弹可以实现快速、安全发射;底座可变形的初容室能够适应相对松软场坪以及不平场坪,发射筒采用这种初容室后,发射试验无须特殊施工的场坪或洞库,导弹能够实现广地域随机机动发射。
发射环境及发射方式需求变化深层次牵引发射装置创新设计。以两栖作战方式为例,水陆两栖作战方式推动适应水陆两栖发射装置持续创新与融合研制,而公路与铁路两栖作战方式则牵引公铁两栖发射装置持续创新与融合研制。
导弹发射装置的良好性能主要取决于合理设计。导弹发射装置推广燃气流场预示技术精细化分析导弹发射装置表面燃气压力,据此实现了导弹发射装置强度的合理设计;同时,以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工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与发射装置设计充分融合,设计了以复合材料发射筒、保温筒为代表,兼具轻质、隐身、抗烧蚀性能的先进发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