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和夹金山,因其在保护大熊猫(中国国宝、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该区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最重要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地(见视频)。同时也是由“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的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卧龙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亚成体野生大熊猫双胞胎
除了大熊猫外,遗产地也是大量特有种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遗产地共记录有哺乳动物109种,占中国哺乳动物的20%以上。其中包括一些标志性的哺乳动物,如小熊猫、雪豹、云豹等。遗产地是物种特有现象的重要中心,其中365种鸟类中300种为本地特有种。尤为重要的是,遗产地还是世界温带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长着5000~6000种植物。许多物种都是残遗种,如珙桐,并体现出显著的群落多样性,如木兰、竹子、杜鹃花、兰花等。另外,遗产地也是上千种传统药用植物的主要来源和基因库。
遗产地位于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邛崃山脉和夹金山脉,共包括7个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喇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金汤-孔玉省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和9个(一说11个,待确定)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邛崃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鸡冠山-九龙沟省级风景名胜区、夹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鹫山-大雪峰省级风景名胜区、二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涉及四川省4个州市(成都、雅安、阿坝、甘孜)的12个县或县级市。
标准(ⅹ):“拥有最重要及显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包含从保育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符合普世价值的濒临绝种动物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拥有全世界30%以上的濒危野生大熊猫,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最重要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地。栖息地还是世界上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突出价值在于保护了多样的地形、地质、植物和动物物种。遗产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并证明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地之间开展合作。
遗产地边界的划定基于2003~2004年开展的调查数据,以及自然栖息地分布情况,旨在最大化地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为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保护大片未受干扰的大熊猫栖息地,建立了供大熊猫活动的绿色廊道,避免近亲繁殖。该区域的城镇、村庄、农业土地、主要的基础设施,以及高影响的旅游点等,均以飞地形式被排除在遗产地范围外。
完整性相关议题包括:提高所有16个保护地单位的遗产综合监测和管理能力;编制和实施旅游管理规划和旅游影响监测项目;评估遗产地内现有基础设施,以更好地控制其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移除基础设施,并采用本地物种进行栖息地恢复;确保“四川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有足够的权力、资源和执行力,以使它能有效地履行职能;密切监测硗碛水库的影响及相关搬迁的居民;评估未来可能纳入遗产地的自然保护价值高的区域,优先考虑对大熊猫栖息地尤为重要的区域。
遗产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受国家和省级层面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2002年发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作为四川省遗产管理在法律方面的直接依据,是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
2002年编制的遗产地管理规划旨在确保“世界遗产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同类型的使用得到有效管理和引导”。该规划为遗产地的实地管理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框架。
遗产地形成了3个层次的管理系统: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相关县(市)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和实地的保护地管理机构。四川省政府成立了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旨在提高遗产管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遗产地已得到良好保护,状况良好。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之后,编制并实施了遗产地恢复重建计划。未来的管理重点包括:逐步提高员工水平和储备,提高遗产地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协调能力,更好地支持科学研究和教育,最大化旅游效益和最小化旅游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