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角度来看,全息地图借用全息技术中将光波的振幅与相位所包含的“全部”地物信息通过无损编码(而不是类似于偏振光的有损编码),存储在特殊的地图介质上传输给用户,进而再通过一定的干涉光照射和解码,向用户再现地物的全部信息;虽然这种理想的全息地图理念还没有实现,但它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现有的地图概念,丰富了现代地图的内涵和外延,代表着未来最先进的地图理念。
从模型角度来看,全息地图用时间-空间-对象一体化的模型来抽象现实世界或不存在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传统地图模型在描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将空间特征、时间演化、属性特征三者分别或者两两结合的建模模式。
就产品角度而言,要实现上述全息地图概念和模型,所研制出的硬拷贝的全息地图产品一定与现有的地图产品有根本性的不同,只有使基座层、光源、全息图层、平面图层等几个层面相配合,才能达到“全息”地图的效果。
数字形式的全息地图需要模拟上述参考-干涉-衍射-再现等过程的机理。而要实现“空间三维立体”这个全息特征,其全息地图信息的采集就必须借助类似于机载相干雷达用高度相干的微波发生器,一方面发出信号照射地面,一方面发出一束参考波;在航空器(无人机或有人驾驶的飞机)飞行时,从飞机航线上每一点接收的地面反射信号与另一束参考光束,在感光胶片上叠加而产生一个相干图样,在电子计算机内进行光学全息模拟和处理后产生一幅三维立体的全息地图。通过提供的“视差”,不用借助辅助工具,就能够实现裸眼三维显示,可使读图者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观察地图不同位置的影像,如同观察真实景观一样,具有自然、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全球一些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了几种全息地图产品,如美国研发并装备了三维全息战术地图,中国提出并研制了全息位置地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