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词的来源看,赛博地图与虚拟地图的含义相同。因为cyber一词的本意是代表与internet相关或电脑相关的事物。与计算网络相关的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在虚拟地图的概念没有正式形成之前,都用“赛博”表达,反应网络虚拟空间各属性,如物理位置、点击导航、信息传输、通信量状况等网络事件、网络现象等。因此,赛博地图是虚拟地图的别称。
赛博地图
以交互、动态、多媒体、多感官的形式,组织、表现、分析和传递系列兴趣主题的空间信息集合体。
- 英文名称
- cyber map
- 所属学科
- 地理学
赛博空间是美国科幻作家W.吉布森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出版的科幻小说《精神漫游者》中首先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计算机生成的景观,即连接世界上所有人、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源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人们在其中航行。1992年,一些学者把赛博空间看作一个任意的三维空间,在此三维空间中,每条信息都有其(X,Y,Z)坐标。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学者认为赛博空间就是把计算机联成网络,信息在网络上川流不息。在此空间中,计算机或信息源被连接成一个网络。在此意义上,需绘制节点和链两项基本对象。所有节点或链都可被构成网络或树结构,互联网可描绘成一个“图”。1996年,另有学者将赛博空间定义为信息空间。借助信息空间,有助于摆脱长期以来地图制图的困境,可以解决如何将多维物体转绘到二维图纸上这一难题。依据信息空间,信息有其位置(如域名系统)、类型(企业、教育部门、科学部门等)、形式(文本、图形、图像等)及信息数量,所有这些都可以可视化为地图。从这种地图上,人们可了解信息在赛博空间的分布,以及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观看和下载海量信息。2000年,中国学者李德仁认为:“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它的数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任何一个虚拟空间的产生都依赖于存储在因特网内的电子数据。”
赛博地图有赛博空间的信息展示、信息导航、分析与解释3个基本功能。其中,赛博空间是计算机控制的虚拟空间,包括计算机及互联网、互联网+中的虚拟空间;赛博空间的信息展示、信息导航、分析与解释则通过域、主机、命中次数和网络等物理支撑体系,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计算机及互联网、“互联网+”中的各种分布式信息源中的数据和信息连接起来,进而进行信息的探索和挖掘,将产出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多媒体手段多维度地、动态地展现出来,同时引导人们去阅读和获得这些地图信息,帮助人们从丰富的虚拟空间信息中实现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分析和解读。
随着互联网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赛博空间已不再仅仅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各种赛博地图应运而生,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赛博空间的状况,也为从不同视点理解赛博空间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例如,可为帮助人们定向、航行和分析赛博空间的空间关系生产赛博地图。
扩展阅读
- PETER A G,SCOTT B C D.Cybermap-visually navigating the web.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 Computing,1998,9(3):319-336.
- 陈毓芬.赛博空间与赛博地图.地图,1999(2):30-32.
- 李德仁,朱庆,李霞飞.数码城市:概念、技术支撑和典型应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4):283-288.
- 艾廷华.适宜空间认知结果表达的地图形式.遥感学报,2008,12(2):347-354.
- JIANG B,ORMELING F J.Cybermap: the map for cyber-space.Cartographic Journal,1997,34(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