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患者极易出现孤独、抑郁、痛苦、绝望等心理反应,情绪极度消沉、压抑。针对患者的情绪问题,临终关怀需给患者以足够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内心的痛苦,给予充分的同理心,让患者把内心中不满的情绪尽量地宣泄出来。同时需要安排家属陪伴并参与照顾患者,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使患者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和护理。
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由跨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临终关怀团队,为当前医疗条件下暂时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控制疼痛,维护临终患者的生命尊严,使临终患者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中的最后阶段的服务。又称舒缓护理、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护理、缓和护理。
临终患者极易出现孤独、抑郁、痛苦、绝望等心理反应,情绪极度消沉、压抑。针对患者的情绪问题,临终关怀需给患者以足够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内心的痛苦,给予充分的同理心,让患者把内心中不满的情绪尽量地宣泄出来。同时需要安排家属陪伴并参与照顾患者,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使患者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和护理。
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疼痛的加剧和疼痛时间的延长,患者会有严重的应激反应。临终关怀中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而且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止痛措施包括:①药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用三阶梯疗法止痛(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上升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第一步选用非麻醉性镇痛药;第二步选用弱麻醉性镇痛药;第三步针对持续剧烈疼痛、肌内注射止痛药不能缓解的患者,可经皮下或硬脊膜外腔安置镇痛泵,持续给予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程度。②音乐疗法。优美的乐曲对人体可产生正面的生理效应,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缓解疼痛。③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促进人体大脑分泌内阿片肽而产生镇痛效果,能减轻疼痛强度却不足以引起快感,不会使人对针灸产生成瘾依赖。④其他。如松弛术,护理人员采用同情、安慰、鼓励法及与患者交流,稳定情绪,并适当引导使其注意力转移也可减轻疼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传统思想对死亡,始终采取否认、抵抗的负面态度。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和家属双方的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者克服恐惧,帮助家属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死亡教育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临终关怀主要针对无法治愈的病患,为其提供积极的人性化照顾,有效控制症状而使其保持舒适,减少或消除烦恼、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关怀、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服务项目,尽力缓解家属相关负面心理及生活压力,帮助家属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服务应以舒缓疗护为原则,临床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主要目的,而以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疗护为重点,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