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濒大西洋,陆邻塞内加尔和几内亚。领土由大陆部分和博拉马岛、科莫岛、梅洛岛及比热戈斯群岛等约60个岛屿组成。面积36125平方千米。陆境线长705千米;海域面积8120平方千米,拥有88个岛屿,海岸线长约300千米。人口约197万(2020),人口密度52.6人/平方千米。全国分8个省和1个自治区(比绍),下辖39个县。首都比绍。
非洲西部国家。全称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西濒大西洋,陆邻塞内加尔和几内亚。领土由大陆部分和博拉马岛、科莫岛、梅洛岛及比热戈斯群岛等约60个岛屿组成。面积36125平方千米。陆境线长705千米;海域面积8120平方千米,拥有88个岛屿,海岸线长约300千米。人口约197万(2020),人口密度52.6人/平方千米。全国分8个省和1个自治区(比绍),下辖39个县。首都比绍。
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70米,最高海拔300米,国土除东南隅外,均属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表覆以深厚的中新世以来的海相和海滨沉积;地面平坦,偶有高50米的崖壁。受现代海浸作用,沿海形成深阔的三角港、连片的沼泽和大潟湖,部分红树林沼泽已垦为稻田。许多近岸岛屿,低潮位时与大陆相连。东南隅是略有起伏的热巴-巴法塔低高原,平均海拔约200米。地表覆有古红土层,流水切割严重。东南边境的山丘是几内亚富塔贾隆高原的外围,坡缓岗矮,海拔200~300米,土壤瘠薄,基岩裸露,而丘岗低地不失为良好牧场。境内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科鲁巴尔河、热巴河和卡谢乌河。河道曲折、水深流缓,兼航运与灌溉之利。但雨季和特大海潮时,河水暴涨,潮水顶托,易致水灾。
地处北纬11°~13°之间,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25℃左右,北部低于南部。年降水量北部为1500~2000毫米,南部超过2000毫米,沿海多于内陆。5~11月为雨季,7、8月降水最多;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湿度大,暴雨多,气温也因降雨而有所下降。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湿度小,气候宜人,但内陆受哈马丹干热风影响,常带来撒哈拉的酷热和沙尘。植被分布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红树林、沼泽林、卡萨芒斯季雨林和稀树草原。矿产资源大多尚未开发,主要有铝土矿(储量约2亿吨)、磷酸盐矿(储量约5000万吨)。沿海有石油。森林面积19620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69.77%(2016)。渔业资源丰富。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人口增长率为29‰,2018年人口增长率仍高达24.8‰。0~14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2.34%,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82%。全国有27个部族,其中富拉尼族(又称富尔贝族,28.5%)、巴兰特族(22.5%)、曼丁戈族(14.7%)约占全国人口的80%。居民约45%信奉伊斯兰教,22.1%信奉基督教,14.9%信奉拜物教、15.9%信仰不详,2%无宗教信仰(2008)。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通用克里奥尔语(无文字)。
13世纪前后曾为桑海帝国的一部分。1446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沿海的博拉马岛,进而向内地扩张,继而成为殖民者奴隶贸易的场所。1879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称葡属几内亚。设殖民首府于博拉马岛上的博拉马(1941年迁比绍)。1951年被改为“海外省”。1973年9月24日独立,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独立后国家政局动荡、多变。1991年5月全国人民议会特别会议通过建立多党制法律。1999年7月通过并颁布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几内亚比绍实行半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理、政府成员均由总统任命。总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1次。全国人民议会行使立法权,每年召开4次例会,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制定法律,并负责监督国家法律的执行。常设机关为常务委员会,在议会闭会和被解散期间,行使议会职权。议员任期为5年。政党主要有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简称几佛独立党),创建于1956年9月19日;社会革新党(简称社革党),创建于1992年1月24日,并在1999年的大选中获胜,一度执政;团结社会民主党,1992年成立。军队称人民革命武装部队,创建于1964年11月16日。实行义务兵役制。三军总兵力一度超过7000人,后精简至约4000人。
传统的农业国,也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8年一、二、三产业构成分别为45%、13.3%和41.7%。政局不稳,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内战使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总计为14.5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70美元。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68%(2018)。有可耕地约110多万公顷,已耕地约为50万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最重要,在沿海地区发展很快;其次有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腰果、花生、油棕等,后又重点发展棉花,产品部分供出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6年腰果产量20万吨,为世界第七、非洲第四大腰果生产国。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次为山羊、绵羊,东南丘陵为主要牧区。沿海捕鱼业发展快,年捕获量约3万吨;海产品出口和向外国人发放捕鱼许可证,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为主,其中榨油、碾米、酿酒、肉类加工、鱼类加工最重要,又以鱼类加工发展最快。拥有300万公顷天然牧场,20%的农业人口从事畜牧业。林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2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6%。木材藏量约4800万立方米,有小型木材加工和建材工业,每年可生产10万吨木材。2018年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工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8.75%。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7%,其中国内贸易和餐饮分别占21%和5.5%,交通、通讯、银行和保险仅占2.4%和0.8%。主要贸易伙伴为印度、葡萄牙、塞内加尔、尼日利亚、意大利、中国等。2015年向印度、尼日利亚和中国的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3.5%、20.3%与5.7%,从葡萄牙、塞内加尔与中国的进口额分别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7.1%、12.8%和6.5%,主要进口商品为运输设备、建材、粮食、燃料、润滑油等。
无铁路,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公路总长4400多千米,内河和近海航运占重要地位,通航里程1800多千米。主要港口比绍港,年吞吐量约50万吨。首都附近有奥斯瓦尔多·维埃拉国际机场,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内加尔、佛得角和葡萄牙。
独立以来重视发展教育,教育公共开支占GDP的2.13%(2013)。由于经济极为困难,教育部门受到严重打击,小学生入学率为70.89%(2010),中学生入学率仅8.29%(2000)。成人识字率为45.6%(2014)。卡布拉尔大学为第一所公立大学,2004年1月正式开学。每年向国外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新闻传媒主要有政府机关报《前进报》、地方报纸《比绍日报》等;几内亚比绍国家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72年3月;几内亚比绍国家广播电台成立于1974年9月,用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及其他地方语言播出;还有几内亚比绍国家电视台。
奉行和平及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同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强调睦邻友好,重视发展同塞内加尔、几内亚等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加强同葡萄牙、法国等西方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支持非洲统一和实现经济一体化,赞成建立非洲联盟。1997年3月加入西非经济货币联盟,7月底以非洲法郎取代原货币比索。系葡语国家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与近60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自几佛独立党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之初,中国即向该党提供政治、财政援助。几内亚比绍独立后,1974年3月15日与中国建交。1990年5月26日,几内亚比绍与台湾当局建立所谓“外交关系”,31日中国宣布中止同几内亚比绍的外交关系。1998年4月23日,中几两国恢复外交关系。2000年11月,几内亚比绍在北京首次设立驻华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