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时,随着人们对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观测增多,促进和加深了人类对水量平衡的认识。当时法国的E.马略特认为塞纳河的年径流少于年降水量的六分之一。1674年P.佩罗提出了水量平衡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对全球水量平衡进行了多次计算。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要,已逐渐转向对中小尺度区域,包括流域及国家范围内的水量平衡研究。
中国水量平衡的地带结构:①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辐射干燥指数等于或小于1,年蒸散发量的增率接近于零,年径流量的变化几乎完全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常见于东南与西南高山区。②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辐射干燥指数远大于1,有限的降水不敷蒸发消耗,很难产生径流。主要见于中国西北内陆、华北与东北的平原与盆地地区。③从数量上看,年降水量达到1200毫米左右时,水量平衡中的年径流量与年蒸散发量各占年降水量的一半。主要见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④年降水量小于1200毫米而大于200毫米的广大地区,水量平衡中的年蒸散发量占年降水量的比率(干燥指数)大于年径流量比率(
)。
水量平衡是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计算及评价的依据。水量平衡可与能量平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水热平衡研究。它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物质与能量交换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水量平衡各要素组合特征(数量和对比关系),常用以构成划分地理区域的一种物质背景。通过水量平衡方程所建立起的水文要素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是研究水文现象、了解其时空变化规律等的主要方法之一。水量平衡具有时空尺度效应,水量平衡计算与分析会随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变化而不同。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改变了水量平衡,则导致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如大陆冰川蓄水量的变化,直接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降等。研究水量平衡,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