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河流有江、河、水、溪、川、涧、藏布、郭勒等不同称谓。
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地表或地下长条状槽形洼地流动的水流。
在中国,河流有江、河、水、溪、川、涧、藏布、郭勒等不同称谓。
河流的分类主要基于水源、地形、水文特征、水流归宿等多种因素。按水源分类:①雨水河。主要依赖雨水补给的河流,通常在雨季水量增大,枯水期水量减少。②冰雪融水河。主要依赖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多见于高山地区。③湖泊河。依靠湖泊水补给的河流,如尼罗河上游的维多利亚湖。④地下水河。依赖地下水补给的河流,这类河流的水量较为稳定。按地形分类:①山地河流。河流流经山区,水流湍急,河道狭窄,河床坡度大,如黄河上游。②平原河流。河流流经平原,水流缓慢,河道宽阔,容易形成弯曲河段,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段。③峡谷河流。河流穿过峡谷地形,形成深切的河谷,流速快,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按水文特征分类:①常流河。全年都有水流的河流,如长江、密西西比河。②季节河。在某个季节有水的河流,如撒哈拉沙漠中部分河流在雨季才有水流。③偶然性河流。河流短暂且极不稳定,多出现在干旱区。按水流归宿分类:①内流河。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中的河流,如塔里木河。②外流河。流入海洋的河流,如长江、黄河。
较大的河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个部分。①河源。河流的发源地,可为溪、泉、冰川、沼泽或湖泊等。在实践中,河源的认定有自然依据和社会依据。自然依据包括河长最长、流量最大、与主流方向一致、位置居中等。社会依据主要是历史传统习惯,如钱塘江以浙江省内的兰江为传统源头。②上游。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以下切作用为主。③中游。河道比降相对较小,流速较缓,水量增多,以侧蚀为主。④下游。河道宽阔,水量大而流速小,泥沙多在此沉积。⑤河口。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支流河口等。
包括:①形态特征。河流横断面和纵剖面几何特征,以及河流发育过程中的地貌特征,如河曲的弯曲度等。②水情特征。河流水源、水位、流量等要素。③冰情特征。河流在冬季的结冰、封冻和解冻现象。④水力特征。河流落差及其沿程分布,它是开发河流水能的主要依据。⑤泥沙特征。河流泥沙的数量、性质和输移特性。
河流的径流量取决于所处的气候与自然地理条件,其中降水量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河流一般夏季的径流量占年总水量的40%~50%,而冬季不到10%。丰水年份和枯水年份的径流量也有很大差异,如长江,年际极值比可达2,而黄河超过3。中国南北各河丰枯水同时遭遇的机会不多,往往出现南丰北枯或北涝南旱的现象。
河流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宝贵的淡水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影响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水量型缺水不同,因河流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重视。不少国家对河流健康问题非常重视,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限制污水的排放,同时兴建许多污水处理厂,用于保护河流不受污染。
河流既是地球物质循环的关键载体,也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河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如黄河、长江、尼罗河和印度河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全世界河流总蓄水量虽然只有2120立方千米,仅占全球总淡水量的0.006%,但由于全球河水平均每16天便全部更新一次,故可利用的河流总水量每年约达48000立方千米。此外,河流还提供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全世界河流水能蕴藏量达50余亿千瓦。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故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河流,是全人类都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