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苏伊士地峡,自地中海塞得港至红海的陶菲克港,是欧洲、亚洲、非洲海上国际贸易通道。
埃及东北部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国际运河。
贯通苏伊士地峡,自地中海塞得港至红海的陶菲克港,是欧洲、亚洲、非洲海上国际贸易通道。
古埃及第12王朝的法老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及第21王朝尼科二世,曾间接、直接开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古苏伊士运河。由于泥沙淤积,运河需要经常疏浚,水道时通时断,不久便被废弃。直到19世纪,才开始研究直接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方案。由于运河两端水位差不大,因此采用了不设船闸的海平面运河方案。1854年,法国工程师F.de莱塞帕斯获得了开凿运河的特许权。1856年莱塞帕斯参加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取得运河建成后使用99年的权利。运河于1859年4月动工。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缺乏劳动力、工具简陋,以及一度流行霍乱等诸多因素,工程进展缓慢,历经10年才开通。1869年11月竣工通航(图1)。1882年后由英国控制。1956年埃及政府将运河收归国有(图2)。1967年6月由于中东战争,运河被关闭。1975年6月运河重开,此后埃及对运河进行了扩建。
苏伊士运河初建时全长173千米,其中24%是利用曼宰莱湖、提姆萨赫湖、大苦湖和小苦湖挖深作为航道,其余部分则是开挖陆地而成。基本上是单行航道,只在巴拉(距塞得港55千米)、卡布里特(在小苦湖附近)和大苦湖中有3处航道加宽段为往返双行航道。船舶通过运河的时间平均为15小时。1975年复航时,运河水深15米,可通航吃水11.58米、满载6万吨、空载25万吨的船舶。
1980年12月埃及完成运河第一期扩建工程。由于塞得港和陶菲克港的进港航道向外延伸,运河全长增为193.5千米,水深增至19.5米,可通航吃水16.15米、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船。这次扩建工程还增辟了3条汊道。其中,塞得港支航道长26.5千米,可使船舶不经塞得港直接出入运河;提姆萨汊道长5千米;德维斯瓦汊道(距塞得港95千米)—大苦湖西航道—卡布里特西汊道,共长27千米。此外,裁直一些弯道,并建成监视船舶动态的电子控制系统,从而缩短了船舶通过运河的时间,进一步保障了航行安全。允许船舶通过运河的最大航速为14千米/时。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航道水深将增至23.5米,可通航载重20万吨、空载70万吨的油船。
2014年8月25日~2016年12月9日,埃及政府开通了新苏伊士运河。新苏伊士运河是在原苏伊士运河基础之上,开凿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分支。它是原有苏伊士运河拓展工程的一部分,为既有的运河增加了一条35千米长的新航道,允许相向而行的船只同时通过。拓展工程项目还包括对长37千米的现有运河河道的浚深和扩建。完工后,运河允许两艘船只在大部分河段相向航行,多数船舶的等待时间将从11小时缩短至3小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也将从每天49艘升至每天97艘。
运河通航后,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诸港之间的航程,比绕行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千米。苏伊士运河的年货物通过量在国际运河中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年货运量为2.7亿吨~23亿吨。2000年达67亿吨,货源中以集装箱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