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布于台湾地区和福建以南沿海地区,广东的硇洲岛和海南岛产量较大。国际上分布于日本和菲律宾等国。
杂色鲍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的一种。又称九孔鲍、九孔螺。
中国分布于台湾地区和福建以南沿海地区,广东的硇洲岛和海南岛产量较大。国际上分布于日本和菲律宾等国。
贝壳呈长卵圆形,壳质结实,壳长95毫米,壳宽70毫米,个体较皱纹盘鲍小。螺旋部小,体螺层高大。壳顶钝,略高出壳面。壳表右侧有1列20余个突起和小孔,后端突起小,呈封闭状,前端6~9个孔较大,呈开孔状,且开孔和内部相通。壳表具有细致的螺旋肋,生长线层次较分明,形成纵走褶襞,贝壳呈绿褐色或暗红色,并有杂色斑。壳口大,椭圆形,内部银白色。身体柔软,头部有1对细长的触角和1对带柄眼.腹面有吻,内具颚片和舌齿。足大而广阔,与壳口近等,分为上足和下足部分,边缘生有许多个小触手,生活状态下可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体外(图1)。
暖水性种。通常生活在低潮区至浅海潮流通畅、盐度较高,以及海藻繁茂的岩石或珊瑚礁质海底中。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繁殖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中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优良的经济腹足类,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贝壳可药用或观赏。耐高温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从鲍苗养殖到达到商品规格仅需6~8个月,深受养鲍专业户的欢迎(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