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掘出土的玉猪龙为20世纪80年代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4号墓中的2件,考古工作者根据其头部似猪首的特征,定名为“玉猪龙”,红山文化玉器专家倾向于“玉熊龙”的观点。迄今考古出土、采集和传世的红山文化玉猪龙20件左右。基本特点是头部较大似猪首,肥首大耳,大眼阔口,吻部前伸,面部以阴刻线表示眼圈、皱纹和獠牙;躯体蜷曲如玦形,首尾间的缺口或连或断,中央为大圆孔,背部有一小孔。玉猪龙的面部器官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①以细阴刻线刻划,如辽宁建平地区采集者。②以较粗的阴刻线刻划,如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尖山子村出土者。③以浅缓的凸凹相间线条雕琢面部五官,为主要表现形式,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4号墓出土者。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4号墓中出土的其中一件玉猪龙,通体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3.3厘米。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侧上腹部。黄绿色透闪石仔料,背部及底部有红褐色斑块,近耳部有一道裂纹。龙体蜷曲,头尾切开,似玦形。兽形首,短立耳较大,两耳之间从额中到头顶起短棱脊。吻部前凸,目圆而稍鼓。体扁圆而厚重,中央大孔由两侧对钻,孔缘经磨光。背上部钻单孔,孔缘不规则。通体精磨,光泽圆润。此件玉猪龙玉质优良,器形规矩,做工精细,并有准确的出土位置,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标准器,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