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见于广西、广东、海南岛、台湾岛和西沙群岛,渔民称之为方参或黄肉。国际上被称为“咖哩鱼”,广泛分布于马斯克林群岛、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红海、阿拉伯半岛东南部、阿卡巴湾、波斯湾、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湾、东印度群岛、澳大利亚北部、菲律宾及日本南部。
花刺参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楯手目刺参科刺参属的一种。
中国见于广西、广东、海南岛、台湾岛和西沙群岛,渔民称之为方参或黄肉。国际上被称为“咖哩鱼”,广泛分布于马斯克林群岛、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红海、阿拉伯半岛东南部、阿卡巴湾、波斯湾、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湾、东印度群岛、澳大利亚北部、菲律宾及日本南部。
一般体长200~400毫米,最大者体长达550毫米,湿重1~2.5千克。体稍呈四方柱形。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肉刺。腹面管足排列成3条纵带,中央带较宽。口周围有触手20个。体色多数为深黄色带深浅不同的橄榄色斑点、黄灰色带浅褐色的网纹或浓绿色的斑纹等。疣足末端常呈红色。酒精标本黄褐色。体壁骨片有桌形体、“C”形体和不完全的花纹样体。桌形体有的底盘较小,圆形,中央有4个大孔,周围有4个小孔;有的桌形体底盘较大,周缘穿孔较多。桌形体塔部低或适度高,有4个立柱和1个横梁,顶端具小齿12~16个,成4簇排列。“C”形体大小不等。管足内有大形支持杆状体。
多栖息于0~25米水深的岸礁边,在海水平静、海草多的沙底中,小个体栖息于珊瑚下或石下,大个体多生活于较深水域或潟湖通道。摄食多在夜晚进行,活动无节律性。
体长达到31厘米即可性成熟,繁育主要集中于夏季,生殖行为与月相密切相关。在红海,繁育季节在6月下旬;在中国南海,5~9月均可繁育。
肉质厚嫩,是重要的食用海参之一。在亚洲是商业化捕捞对象,但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已经出现了过度捕捞的迹象。在埃及、菲律宾、越南及马来西亚被用作制造传统药物。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花刺参的捕捞进行限制。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规定最低捕捞规格为25厘米,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和大堡礁,最低捕捞规格为3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