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社会阶层被人为地划分为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工人与农民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身份,享受不同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待遇,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农民要想转变为工人,有着不可逾越的制度鸿沟。改革开放后,城乡分割关系有所改变,国家改变了不让农民务工经商的政策和制度限制,少部分人转向非农活动,成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老板和乡镇企业管理者,大量农民在社会身份上还是农民,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政策和福利待遇,并且大部分还是受雇于他人,从事工人的工作,就业相当不稳定,随时有可能被解雇。
农民工主要包括:乡镇企业工人,外资企业第一线的体力劳动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城镇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雇用的农民等。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难性和不稳定性等社会结构特点。当前中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对城乡一系列体制进行改革,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转变农民身份,实现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