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哲学 . 现代西方哲学 . 存在主义 . 海德格尔,M.

此在

条目作者孙周兴

孙周兴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543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54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基本词语。

原语种名称
Dasein
所属学科
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也经常使用Dasein(此在、定在、现存在)一词,指的是事物(存在者)的个别存在;海德格尔却以“此在”来特指人的存在,并且把人这个存在者的存在规定为“实存”(Existenz),说此在的存在就是“去存在”(Zu-sein)。所谓“去存在”,一方面表明此在的存在总是自我相关的,总是必须承担它自己的存在,作出“自我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此在领有特殊的“超越性”,“去存在”是一种“可能之在”,此在总是“超出”它当下之所是,“此在总是作为它的可能性来存在海德格尔也把这个意思表达为“实存先于本质”。此在的这种“去存在”,这种“可能之在”,正表明此在是趋向于作为“绝对超越”的存在本身的。此在的“超越性”的存在正是存在本身的“超越”的展开。

海德格尔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首先做了一种“此在实存论分析”,鉴于“此在”的优先地位,即它是一切存在学的可能性条件,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实存论分析是存在学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实存论分析本身就构成“基本存在学”。

海德格尔首先把“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立为此在的基本结构,来展开他的实存论分析。“在世界之中存在”是海德格尔用连字符拼接四个单词而生造出来的一个词。生造这个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它所意指的现象的统一性。此在实存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简译“在世”)。“在世”是一个整体现象。既为一整体现象,就有解析的困难,不得已还必须把它分解为诸构成因素作具体的领会,才能对“在世”整体现象有深入的统观。但在分解之前,首先必须规定“在世”的整一性。

此在在世,总是已经“依寓于”世内存在者而存在。此在总是已经“照料”(Besorgen)着“周围世界”。在进一步的以“周围世界”为课题的讨论中,海德格尔作了细致入微的“器具”(Zeug)分析,以图挑明“世界之为世界”,即世界如何“发生”为世界。在这里,海德格尔用“上手状态”(Zuhandenheit)一词来标示源始意义上的此在“依寓于”它所照料的存在者(器具)而存在,即此在与存在者的源始的“亲熟”关系,从而揭示出世界如何是一个“意义发生”(Sinngeschehen)之域,世界如何是一个意义世界。

日常此在不仅“照料”着世内存在者而构成“周围世界”,而且也总是“照顾”(Fürsorgen)着他人,与他人共在而构成“共同世界”(Mitwelt)。海德格尔说,“周围世界”这个课题是要挑明,没有无世界的孤立主体;“共同世界”这个课题是要挑明,“无他人的绝缘的自我归根到底也并不首先存在“我”与他人首先一体地构成了一个“共同世界”。

海德格尔的“在世”分析处处露出了针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锋芒。形而上学的“主体”“自我”,都还只是在知识学上(存在者状态上)来谈论人,此种谈论的深度远没有伸及源始的一度,还没有在存在学上寻获根据。而从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学来看,人、世是合一的。人就是世,世就是人;有人就有世,有世就有人。人和世,根本还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这样的人,就是在世的此在;这样的世,就是此在总是已经在其中的世。   

海德格尔的此在实存论分析在现象学的基地上揭示出此在与世界的源始的相互归属关系,把此在与世界一体化,通过这种方式来消弭主体—客体对立关系,消解主体形而上学的孤独的空虚的“自我”或“主体”。其目标无疑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唯我论”的,然而是否足以对主体形而上学构成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批判,还是很可置疑的。此外,“在世”现象的分析不过是海德格尔基本存在学的“准备性”工作而已。但《存在与时间》的目标却是“时间与存在”,是要“从时间来理解存在”。海德格尔设想分三个步骤来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步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第二步是把“时间性”解说为此在存在的意义;第三步是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先验境域”。《存在与时间》这部未竟之作仅仅走了上述步骤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但前期的基本思路却已经端出:从此在存在之意义(时间性)到一般存在之意义(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思路。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