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使采样误差降至最小,采样前,首先要进行污染调查。通过充分调查,选择采样区域,确定若干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量均匀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布设采样点。
土壤采样
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和物理分析测定,为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英文名称
- soil sampling
- 所属学科
- 环境科学
在了解污染源、污染方式以及污染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土壤的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天然植被或农作物等情况安排采样点。常用的采样布点法有对角线采样法、梅花形采样法、棋盘式采样法和蛇形采样法(图1)。土壤采样深度取决于分析目的。如果田块不大、形状规则,可用对角线法和梅花形法;如田块形状不规则,地形有变化,或面积较大,可用棋盘式法或蛇形法。力求采样点的情况能代表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其污染程度;同时要采集未受污染的土壤作为对照。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既有因距离污染源的远近而引起的水平差异,还有因时间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垂直差异,因而还要根据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集土样。土壤剖面分层要考虑到各类土壤的发生层次,并考虑土壤不同的机械组成、结构、有机质含量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均匀的层次部位采集土样。有时为了完整地反映污染物在剖面中的分布特点,采取连续采样法。了解土壤污染状况的一般分析,只需取15厘米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15~30厘米的土壤;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层,腐殖质淋溶层);B层(亚层,沉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和底岩层。为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可随时采集样品进行测定。如需同时掌握在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受污染状况,可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一年中在同一地点采样两次进行对照。
采集土壤样品的时间和数量,视采集的对象和目的而定。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土壤样品的采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研究土壤物理性质,要求采取原状土样,即所采土样应保持其自然结构和水分状态。研究土壤水分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要求在各个生长期采集深2~3米处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土壤形态特征,要求采样层次间界线清楚,能观察到各发生层的结构、质地、新生体、地下水位等。研究土壤化学性质用的土样,只要求在特征深度处能采到足够数量(如1~2千克)的样品,而不必保持原来的形状。
土壤采样器有许多种类。采集农地或荒地表层土壤样品,可用小型铁铲。研究土壤一般物理性质,如土壤容重、孔隙率和持水特性等,可利用环刀。环刀为两端开口的圆筒,下口有刃,圆筒的高度和直径均为5厘米左右。最常用的采样工具是土钻。土钻分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两类。手工操作的土钻式样甚多,有采集浅层土样的矮柄土钻,观察1米左右土层内剖面特征的螺丝头土钻,后者进土省力,尤其适用于观察地下水位变化,但采集土样量小。采集供化学分析或不需原状土的物理分析用的土样时,用开口式土钻。采集不破坏土壤结构或形状的原状土样,用套筒式土钻(图2)。机械采土钻由马达带动,使钻体进入一定深度的土壤,然后将土柱提上,平放观察,按需要切割采样。土柱直径可以用不同直径的钻体控制,如5厘米、10厘米或更粗。机械钻效率高,可节省人力,但不及手工钻灵活、轻便。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但德忠.环境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