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土木工程 .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 地震工程 . 结构抗震实验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

/observ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条目作者蒋欢军

蒋欢军

最后更新 2023-02-09
浏览 109
最后更新 2023-02-09
浏览 10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进行观测,获得输入结构的地震动和结构振动反应的记录。是提高结构分析和抗震设计水平,进而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有效手段。

英文名称
observ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所属学科
土木工程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是强震观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伴随着强震观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于1932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强震加速度仪,1933年在加州长滩地震中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加速度记录。之后,强震观测引起了世界地震工程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直到1971年圣费南多地震后才开始布设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加大对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的研究,特别是在经历了损失巨大的大地震后,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

通过结构地震反应观测获得记录,类似于对原型结构进行了一次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记录的数据包含了结构特性和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大量基础信息。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对于正确了解结构的振动特性和抗震能力,验证和改进结构的动力计算分析模型,提高预测结构地震反应精度,揭示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地震损伤和破坏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供地震动参数速报,能够发出地震警报用于切断次生灾害源及实施其他防灾减灾的保护措施,也可为后续地震烈度速报、结构健康诊断和震害评估、震后加固提供依据。尤其对超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厂、水库大坝等容易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巨大损失的重要结构进行地震反应观测,对于保障这些结构的地震安全意义更为重大。实践证明,历次大震所获得的结构地震反应观测记录对防震减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通常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强震动数字记录器、加速度计、调制解调器、不间断电源、数据存储与处理设备、通信软件等,所需设备和测点多,资金投入较大。考虑经济因素,布置在结构上的加速度计数量有限,常常根据结构振型分析结果将加速度计布置在能够灵敏地反映结构振动特性和全面反映结构整体反应特性的位置上。此外,还需要在结构附近的自由场地上布设测点,为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提供输入地震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