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土木工程 .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 地震工程 . 结构抗震实验

结构抗震加固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structures/
条目作者蒋欢军

蒋欢军

最后更新 2023-02-10
浏览 136
最后更新 2023-02-10
浏览 13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现有结构采取一定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使结构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英文名称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structures
所属学科
土木工程

结构抗震加固前,应根据抗震鉴定标准对结构进行抗震鉴定,抗震鉴定结果是结构抗震加固的基本依据。历次震害经验表明,对现有结构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结构采取抗震加固等抗震对策,是减少结构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中国于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震措施要点,在京津地区开展了抗震加固的试点工作,并在1975年颁布《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后在京津地区开展了抗震加固工作。尽管当时的抗震加固措施相对简单粗糙,但经济成本符合中国国情,其有效性得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检验。1977年配合《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 23—77)颁布了《工业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1)和《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2),成为指导抗震加固工作的规范文件,抗震加固工作从局部地区推进到了整个中国。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未采用抗震设防措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需进行抗震加固,中国的抗震加固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结构抗震加固的目标是使现有结构做到抗震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和实用。抗震安全指加固后的现有结构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能够达到不低于其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对于经抗震鉴定需进行加固的现有结构,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许可下,根据现有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从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出发,采取合理、有效、实用的加固方案,并保证施工质量,实现预期的加固目标。

结构抗震加固不仅设计技术难度较大,而且施工条件较差。常用的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可分为3大类。①传统的采用“抗”的加固方法,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通过增加其强度、刚度或变形能力使结构构件足够结实,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或即使发生破坏,但由于其变形能力强,通过结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保证结构不发生倒塌。②隔震加固方法,在结构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间接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③消能减震加固方法,通过在现有结构中附加消能部件或增加消能子结构,地震时这些部件或子结构可有效消耗输入结构的部分地震能量,从而达到增强整体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后面两种方法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抗震加固技术。通常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抗震加固方法进行经济、技术上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法。

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中得到了应用,抗震加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抗震加固的目标正逐渐从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向有效控制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震后尽快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的更高要求转变,也对抗震加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