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身体机能的衰退、慢性病困扰、子女离家、亲人亡故等事件会对老年人生活和情绪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在心理上产生消沉、抑郁和焦虑等问题,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又往往会反过来加速生理衰退和加重慢性病,形成恶性循环。
离休和退休是许多老年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一次重大变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适应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进入老年期,人体的各项脏器和功能开始衰退,多数老年人会患有一种甚至一种以上慢性病,又有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或者老伴离世等往往会导致老人心里产生深重的危机感和孤独感,诱发抑郁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所以,老年人应该针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某些措施,适应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正视情绪问题并做好调节和控制。心理调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包括对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要求。世界上各种事物均有其各自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可能凡事都顺着某一个人的心意,要正视并接受现实与事实。
其次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暗示、宣泄和放松等方法来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转移或消除不良情绪。唱歌跳舞这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让老人心情愉悦,回归大自然、爬山、旅游不仅仅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眼界开阔,还让老人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受到大自然的启发。
此外,老有所为,多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为社会做贡献,依然有价值感;老有所乐,帮助子女不要计较得失,不求回报,与子女或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和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享受生活。
医疗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也必须重视和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老年健康管理和养老助残工作中帮助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