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预防医学领域 . 流行病学 . 〔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条目作者张必科

张必科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42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4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英文名称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根据事件的成因和性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核和辐射事故,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疾病流行,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及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Ⅰ级一般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Ⅱ级一般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Ⅲ级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Ⅳ级一般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突发与不确定性。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非常突然;同时由于对某些疾病发生发展认识和了解不够,有时候获取疾病信息手段有限,难以预测具体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与社会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其发生区域内或影响范围内,所有人员都有可能受到威胁或损害。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还可能是范围更大的突发事件的一部分,这些突发事件单靠卫生系统本身应对有困难,需要政府多部门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造成人民群众的健康损害外,如果处置不及时得当,往往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紧迫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必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将事件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如果处理不及时,事件的危害会进一步加剧,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所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员,必须争分夺秒,迅速、全面地开展工作,全力以赴救治病人,迅速调查事件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件的进一步发生和扩大,就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复杂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而且原因复杂,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致成人体或财物的损害,有的只是潜在的威胁、但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已有的检测手段还不能保证迅速查明所有类型突发事件的原因,从而可能使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带来一定困难。

应对艰巨性。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往往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仓促应对,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容易出现较混乱的状况,政府部门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建议,难以作出适当决策;专业人员一时也难以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难以迅速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公众则由于得不到确切的信息,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易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2004~2012年,全国(未含港澳台)31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事件为26832起,报告病例1116182例,死亡5890人。报告事件以一般事件及Ⅳ级以下事件为主,其中特别重大事件2起(占0.01%),分别是2004年在安徽和北京发生的SARS疫情(发病9例,死亡1人)和2009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病147337例,死亡652人);重大事件97起(占0.36%),较大事件2112起(占7.87%),一般事件14984起(占55.84%),IV级及以下事件9637起(占35.92%)。从每年报告事件起数来看,总体呈稳中有降的趋势。

中国成功应对和有效处置了SARS(2003年)、人感染猪链球菌(2005年)、重症手足口病(2007、2008年)、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2007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西尼罗病毒病(2011年)、新疆输入性脊灰野毒株疫情(2012)、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等一系列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同时还顺利完成了多起肺鼠疫、霍乱、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登革热等暴发疫情,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2015年)、寨卡病毒病(2015年)和黄热病(2016年)等输入性疫情的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特别是在2013年,中国首次走出国外,参与了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应对工作。另外,中国还成功参与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彝良和鲁甸地震、四川芦山地震、云南干旱、南方特大洪涝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和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报告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2004~2012年,报告传染病事件占总报告事件的77.63%。其次是食物中毒,占15.27%。其他事件数较多的还有环境因素事件、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等。

西部地区报告事件数较东中部高。2004~2012年,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27.96%、28.9%和42.9%。总体看,以西部地区报告事件较多,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报告事件相似。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相当大的比重。2004~2012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最高,占57.95%。在学校中,以小学、中学最为高发,分别占总起数的33.51%和11.33%。

报告事件时间呈现季节性。2004~2012年,中国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以4~6月份高峰、9~11月份小高峰的特点。导致第一波峰主要是以学校传染病暴发增多所致,第二波峰主要以农村食物中毒事件增多引起。

新发传染病时有发生。中国先后发现和识别了SARS(2003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05年)、重症手足口病(2007年)、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2007年)、基孔肯雅热(2010年)、西尼罗病毒病(2011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5年)、寨卡病毒病(2015年)和黄热病(2016年),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09年)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

灾害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先后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彝良和鲁甸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全面响应,联防联控。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①建立和完善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提高指挥决策能力。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部门间的协作能力。④加强预案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提高卫生应急能力。⑥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①持续开展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快速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②按照预案要求,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组织指挥体系。③科学规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和处置,防范事件进一步扩大和蔓延。④坚持信息公开,主动开展风险沟通,有效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风险。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争取更广泛的资源。⑥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①持续做好受事件影响人员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对群众的长期伤害。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有效控制和减缓事件进一步发展。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和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卫生条件。

①做好事件善后处理,减轻和消除事件社会影响,稳定社会和人心。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失和需求评估,迅速恢复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③及时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验和教训,为类似事件应对提供借鉴。④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恢复和重建。

  • 王陇德.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 杨维中,吴群红.卫生应急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姜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 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