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预防医学领域 . 〔卫生管理〕 . 伤害

伤害

/injury/
最后更新 2024-03-09
浏览 463
最后更新 2024-03-09
浏览 46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或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一般指尚未死亡者),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英文名称
injury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伤害是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以及电离辐射等物质以超过机体耐受总程度的量或速率急性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溺水和冻伤),伤害是由于氧气或热能等生命基本物质的急性缺乏所导致的。在实际的伤害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伤害的定义和研究实践来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伤害诊断标准(或称为操作性定义)。2010年,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一届五次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伤害界定标准的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国内学者建议中国伤害的操作性定义为:“经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类损伤或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一日以上”。

伤害的种类复杂,目前全球对伤害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伤害原因、伤害性质等进行分类,不同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研究中可以按照研究的目的结合起来使用。

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分类,可分为3类:①非故意伤害。偶然或者意外发生的情况导致受伤,通常指无目的性、无意识的伤害,主要包括车祸、跌落、烧烫伤、中毒、溺水、切割伤、动物叮咬、医疗事故等。②故意伤害。指故意运用身体力量,威胁或实际作用于自己、他人、团体或社会,导致或很有可能导致伤害、死亡、心理伤害、扭曲发展损害或丧失。这隐含着公众的和私人的行为,被动的和主动的行为,犯罪的和非犯罪的行为。其含义广泛,包括实际使用力量和威胁要使用力量。③无法确定意图的伤害。不能确定伤害的意图,需要进一步了解。

按照伤害发生的原因分类,可分为7类:①道路交通伤害。指因发生在道路上,至少牵涉一辆行进中车辆的碰撞或事件而造成的致死或非致死性损伤,如走在路上被车撞、骑自行车时被撞、乘坐校车时发生交通事故等。②溺水。指因淹没或浸泡在液体中造成呼吸障碍的过程。其结果既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存活,如滑入鱼塘中淹溺、在家中洗澡盆中淹溺等。③烧烫伤。指由热辐射导致的对皮肤或者其他机体组织的损伤,包括皮肤或其他组织中的部分或全部细胞因热液(烫伤)、热的固体(接触烧烫伤)、火焰(烧伤)等造成的损伤以及由放射性物质、电能、摩擦或接触化学物质造成的皮肤或其他器官组织的损伤,如被火烧伤、被开水烫伤。④跌倒/坠落。指导致一个人跌倒在地面、地板或其他较低平面上的非故意事件,如在操场上跌倒,从阳台、树上坠落等。⑤中毒。指因暴露于一种外源性物质造成细胞损伤或死亡而导致的伤害,如煤气中毒、误食了老鼠药中毒等。⑥暴力与他杀。是由他人有意识的加害而造成的伤害,包括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强奸、他杀、斗殴等。⑦自杀与自伤。是由个体对自己的有意识伤害,包括自杀、自虐、自残等。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分类,可分为2类:①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th Revision; ICD-10)于1993年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今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县级以上医院和死因调查点推广ICD-10。根据ICD-10确定伤害的分类是国际上较为公认和客观的伤害分类方法。ICD-10中对伤害的分类主要包括两种体系:一种是根据伤害发生的部位(S00-T97);另一种是根据伤害发生的外部原因或性质(V01-Y98)。②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专业组织提出制定伤害外部原因的统一国际分类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此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External Causes of Injury; ICECI)应运而生。ICECI的设计和内容旨在反映目前伤害监测的最佳方法以及国际上关于如何描述外部原因的统一标准,是一套能够全面记录和描述伤害发生原因的分类体系,分为核心、暴力、交通、地点、运动和职业等六个模块。ICECI对ICD-10外部原因的分类起到补充作用,通过提供在专业领域更加精确的伤害定义、记录伤害发生时所涉及的环境状况以及为特别个案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常被急诊部门、诊所、住院部、专案研究和调查、专门的死亡登记系统等多部门采用,已经成为较为系统和具体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500万人因伤害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的9%,是艾滋病(HIV/AIDS)、结核和疟疾死亡总数的1.7倍。超过1/4的伤害死亡由自杀和他杀导致,道路交通伤害也导致近1/4的死亡,造成伤害死亡的其他原因还有跌倒、溺水、烧烫伤、中毒和战争。因伤害死亡的人群只是发生伤害人群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伤害患者需要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治疗。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开展的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GBD 2013)估计,2013年全球需要住院治疗的伤害超过5000万人次,需要其他非住院治疗的伤害超过9亿人次。2014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伤害总死亡率为49.70/10万,即全国约有65万人死于伤害,居全死因顺位的第五位,占全死因构成的7.67%,是1~4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从43个监测点126家监测医疗机构中共收集伤害首诊病例数据703265例,其中占比前三位的伤害类型依次是跌倒/坠落(36.54%)、道路交通伤害(20.90%)和钝器伤(16.16%)。

最初的伤害预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战争中人们使用头盔、盾牌和盔甲抵御刀、枪、矛、箭等利器伤害。伤害预防控制的科学研究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中叶更加广泛。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伤害的先驱之一是L.博尔德希维兹(Ladislau von Bortkewitsch),他在普鲁士的士兵中研究从马上跌落所致死亡的预防方法,并于1898年在德国发表了研究成果。20世纪中叶,许多伤害预防研究主要关注改变或消除可以导致伤害或预防伤害的某些因素。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交通安全部门工作的工程师W.哈顿(William Haddon)提出了一个更加具有建设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方法,被誉为伤害研究里程碑的Haddon矩阵(Haddon matrix)。哈顿以及前人的想法,推动了公共卫生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在伤害预防与控制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

中国的伤害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安徽医科大学吴系科教授率先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1987年暨南大学启动了交通事故和摩托车车祸流行病学系列研究;1989年中国学者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国际会议;1992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首届全国交通事故伤害学术会议;1999年在广东省汕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国家级疾控机构的伤害预防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中国预防医学会成立“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2010年以全国疾控伤害防控队伍为核心力量,组建了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控制分会伤害监测专科委员会。

按照公共卫生干预传统的划分标准,伤害预防可以分为三级:①一级预防包括防止伤害发生的策略(伤害发生前阶段)。②二级预防是使发生的伤害最小化的策略(伤害发生中阶段),例如,车祸过程中安全带对机动车驾驶者的保护。③三级预防旨在对受到伤害的病人或某些情况下暴力实施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伤害发生后阶段)。

伤害预防另一个分类角度是从目标人群出发,通常分为3个类型:①一般干预,针对群体或一般人群,不考虑个体危险,例如,一个学校所有学生或某特定年龄的儿童的暴力预防课程,社区范围内的媒体活动,使用安全带的法律,禁止酒后驾车的法律。②选择性干预,针对那些被认为有伤害或暴力高危人群,也就是说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例如,对年轻或年老司机的驾驶培训,对低收入、单亲家庭进行养育培训。③特殊干预,对那些已经表现出危险行为的人,例如,在酒精滥用者中抑制酒精消费和避免酒后驾车的干预,对家庭暴力实施者的处罚。

伤害预防还可以分为被动干预和主动干预。被动干预旨在预防伤害而不要求个体采取任何行动,例如,在碰撞时自动展开的安全气囊,是与人的行为无关的干预措施。主动干预是那些包括个体行为在内的措施,例如,安全带要求每个人都要系上。这样的干预需要人们的参与才能成功。在伤害预防领域,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创造安全环境的被动预防比主动干预更易成功。这种强调被动对策干预类似于其他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理,例如,提供清洁的水资源,比要求人们在饮水之前先把水煮开,在预防疾病方面更加成功。

伤害预防的公共卫生方法基于对科学方法的严格要求。从问题出现到解决,遵循4个关键步骤。①尽可能多地揭示伤害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系统地收集伤害的严重程度、范围、特征和后果的资料,这包括通过使用监测、调查和其他手段收集资料或信息。②调查伤害发生的原因。通过信息收集过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众多的危险和保护因素,并且将它们和具体的伤害结果联系起来。③探索预防伤害的方法,利用来自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价干预措施的调查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改变危险因素是确定减少伤害干预措施设计的关键要素。④一旦确定了有效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应该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应该始终评价这些干预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有发展前景的干预措施,广泛地传播信息和确定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措施的实施应该改变问题的性质,再次评价时,应该对情况进行重新评估。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交通安全工程师哈顿设计了一个分析伤害事件的模型——哈顿矩阵(表1)。这个模型扩展了流行病学方法,以矩阵的形式,通过随时间发展的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害的致病因素。它由按时间概念划分的伤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阶段与流行病学模型中宿主或人、动因以及环境因素构成。将这两个轴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哈顿矩阵。通常是一个12单元格的模型,如果把物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合并,可成为9单元格的模型。

表1 哈顿设计的用于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矩阵(引自《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

伤害发生

阶段

宿主

(人)

致伤因子

(车辆)

物质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发生前

是否有危险行为/特征?

施加者是否有危害?

环境是否危险?危险是否可以降低?

环境是否支持危险行为?

发生中

是否能承受这种能量或力的传递?

施加者是否提供了保护措施?

环境是否在本次伤害事件中起作用?

环境是否在本次伤害事件中起作用?

发生后

发生伤害后如何处理?

施加者是否与伤害有关?

在伤害事件发生后,环境是否加剧伤害?

环境是否有助于康复?

根据哈顿矩阵衍生出可以用来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十项基本策略(表2)。哈顿矩阵和哈顿十项基本策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不但强调了伤害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提出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表2 哈顿十项基本策略及示例

序号

策略

示例

1

防止危险的产生

禁止制造和销售不安全产品

2

减少危险发生时所蕴藏的能量

降低车速

3

预防危险的产生

儿童安全药瓶

4

从源头降低危险的发生率并改善其空间分布

使用安全带和儿童约束系统

5

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危险及其发生分开

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人行道

6

通过放置障碍物将人与危险分开

窗户护栏、水池栅栏

7

改变危险的基本性质

软质地的运动场地

8

增强人对伤害的抵抗能力

良好的儿童营养

9

降低已出现危险带来的伤害

对烫伤创面紧急处理

10

对伤者进行安抚、救治和康复治疗

烧伤移植


哈顿矩阵涉及能量转移和伤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生态学模型则阐述个体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适合解释伤害尤其是暴力产生的原因。生态学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应用于研究儿童虐待,然后是年轻人暴力,最近更多的是应用于理解亲密配偶暴力和老人虐待问题。这个模型探究了个体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伤害和暴力是受到多重影响的行为产物。伤害和暴力是受到个体、相互关系、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复杂因素多重影响的行为产物。生态学模型指出,预防伤害和暴力需要从调整个体行为、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提供安全的公共场所、消除性别歧视,以及争取更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由于伤害成因的多元性,单一的伤害预防策略往往收效不大,需要结合教育(education)、环境(environmental)、工程(engineering)、强化执法(enforcement)和评估(evaluation)的综合干预形式,这就是伤害预防的“5E”策略。伤害预防“5E”策略主要包括:①教育预防策略。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和高危个体)中开展健康教育,形成健康、正确的态度、信念和行为。②环境改善策略。通过减少环境危险因素降低个体受伤害的可能性。③工程策略。指制造更安全的产品。④强化执法策略。通过立法和执法部门的措施确保在人群中维持某些行为和规范的实施,也包括通过执法创造安全环境和确保安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⑤评估策略。判断哪些干预措施、项目和政策对预防伤害最有效,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方法建议。

不同伤害有不同的预防方法,对于同一种伤害,不同目标人群的伤害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以儿童伤害预防为例,儿童的身材、发育水平以及兴趣和需求均与成人不同,简单地照搬成人的伤害预防方法不足以保护儿童。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出版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根据已有文献对不同类型的儿童伤害预防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供了许多已证明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自行车头盔、儿童无法打开的药品包装、泳池围栏、热水龙头温度调节器以及窗户栅栏等。如果世界各国采取这些有效的干预措施,每天可以挽救1000多名儿童的生命。

国际伤害预防研究提供了许多关于伤害预防方法的线索和证据,对于特定的地区和人群,哪些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还应结合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特征等情况开展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探索和证实。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