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农学史 . 〔古代农业技术史〕 . 古代土地利用

中国古代圩田

/ancient Chinese polder/
条目作者刘启振王思明
条目作者刘启振

刘启振

王思明

王思明

最后更新 2025-02-07
浏览 207
最后更新 2025-02-07
浏览 20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沿江或滨湖的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polder
所属学科
科学技术史

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若有困难,则辅之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灌溉需水。这种农田形式在长江下游的江浙太湖地区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则称垸田;东南珠江和韩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南宋杨万里《圩丁词十解》诗序对圩田的特点进行了形象地描述:“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圩田和围田都是指筑堤围起农田,不过二者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别的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围田出现较早,是圩田的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圩田则是修建于大片平原之上,且是与灌溉设施相互配合的农业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有系统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田制门》详细说明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还介绍了官围、民围、筑圩技术及修建圩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显著效益:“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后值诸将屯戍,因令兵众分工起土,亦效此制,故官民异属。复有‘圩田’,谓叠为圩岸,捍护外水,与此相类;虽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

圩田创始于长江、淮河流域,其历史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圩田只具有筑堤障水的作用,形式简单。圩田自唐代中叶以降发展很快。五代十国至北宋初期,其修建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将堤岸、涵闸、沟渠有机结合的圩田系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江南太湖及水阳江流域的圩田已大量发展,北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就此记载道:“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大圩之中又往往包含几个至数十个小圩,农田面积可至数十万亩之广,而圩堤达至数百里之长。北宋以后,圩田沿长江向其中游湖泊地区推广,这一带因而成为全国农业中心。自南宋开始,其他地区的圩田也迅速兴起。宋代是圩田发展的高峰时期。长江下游沿江一带在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已修筑多处大型圩田,如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围丹阳湖所建的政和圩,建康府高淳县(今南京市高淳区)围石臼湖所建的永丰圩等。这些圩田面积广大:太平州沿江圩田有300~10000顷者四处,共计427000余顷,其中芜湖县的万春圩有田127000亩,圩中有长22里的大道;永丰圩规模中等,四周各相距五六十里,也有950余顷之多;江南道浙西路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兴修圩田2000余顷。宋室南渡之后,南方人口激增,对耕地的需要更为迫切,圩田便成为开发江南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土地利用形式。乾道(1165~1173)年间政府曾设招田之官,大兴围湖造田,促进了江南圩堤建设。当时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江宁、芜湖、宁国、宣州、当涂等地都兴起大批圩田,堪称圩区建设的鼎盛期。乾道三年(1167),仅宣城一县的圩田就发展到179所。太平州境内的耕地,圩田十居八九,州内广济圩长93里有余。淳熙十年(1183),太湖浙西地区计有圩田1489所。

圩田的修筑,不仅使得低洼卑湿之地得以耕种利用,而且有效利用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得以与金、元(蒙古)等北方政权对峙,还是宋至明清“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政治经济局面的形成,江南地区繁荣的圩田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历史上,江南地区在低洼多水地区修筑圩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大量存在过度开发的弊端。圩田无节制地发展带来新的水利问题:随着湖区面积的不断缩小,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日渐下降甚至完全消失;原有的畅通水道被逐步堵塞不行。由于滥围、滥垦,宋代的一些圩区获利很少,并且危害到邻近农田。南宋以来,太湖水利遭到严重破坏,下游泄水不畅加剧了圩区的洪涝灾害。明清时期,南方圩田进一步发展,与水利的矛盾也愈发尖锐而难以调和。南宋及明清二代曾多次明令禁筑新圩,并废毁修建不合理的圩岸,然而圩田数量和面积仍是有增无减。长江中游洞庭湖区的情况与之相似,明代仅有圩垸100~200处,到中华民国时期已增加到1000余处。1894~1949年,洞庭湖水面在56年间从5400平方千米缩小至4300平方千米,每年消失近20平方千米。究其原因,除却长江、湘江等来水河流的自然淤积外,人为促淤围垦也是其重要因素,故而有垦湖为田和废田还湖的争议。

  •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87-9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