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电磁兼容性是导弹各设备对其所工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但同时,它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工作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导弹电磁兼容性是导弹重要的通用质量特性,是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导弹全寿命周期、全使用剖面内,为保证各设备有效实现预定功能,导弹在研制过程中要求:①电磁兼容性要求论证。面向导弹实际作战使用要求,开展导弹全工作剖面电磁兼容环境辨识,协调并确定弹上设备工作的电磁频率范围、时间范围和空域范围,并以“规范设计,规范测试”为原则,开展电磁兼容性的设计论证工作,明确分系统、单机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②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通过开展规定的电磁兼容设计和仿真工作,实现在全作战剖面下导弹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工作内容包括单机电磁兼容设计、系统电磁兼容设计、部段级电磁兼容线缆仿真、全弹无线系统电磁兼容仿真。③电磁兼容性试验与评价。按照国军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的试验项目,验证导弹内单机及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对采取的电磁兼容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电磁兼容试验、电磁兼容性验证、电磁兼容性综合评价等。
导弹电磁兼容性设计工作理念是:①统筹策划、闭环管控。开展型号的全流程、全要素电磁兼容性管控工作,对导弹的电磁兼容性设计—预计—验证—评价进行全程闭环管控,避免方案反复,提高研制效率。②设计主导、试验验证。导弹电磁兼容性是设计出来的,一旦完成产品设计,导弹的电磁兼容性水平就基本确定,后期改进的性能提升有限,代价较大。将产品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功能、性能设计同步开展,生产完成后通过试验验证电磁兼容性。③注重积累、仿真评价。收集产品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数据,建立电磁兼容性数据库,并以数据为基础,以仿真为手段,开展电磁兼容性全流程、全要素评价。
随着目标探测、组网通信等无线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集成化的发展,导弹电磁环境会越来越复杂,这对导弹电磁兼容性设计与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未来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机-电-热-电磁兼容一体化设计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电磁兼容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成为导弹电磁兼容性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提升导弹实战化能力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