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信息资源建设 .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 合作发展馆藏

合作发展馆藏

/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条目作者孟广均高波
条目作者孟广均

孟广均

高波

高波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66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6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图书馆馆藏建设和馆藏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分工,各自尽可能将一定范围的文献收集齐全,使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在整体上更为充实,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

英文名称
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所属学科
图书馆学

合作发展馆藏一方面可共同应对文献激增和预算紧张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使合作馆的馆藏资源最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发展馆藏已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总趋势之一。

德国是较早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活动的国家。1869年,蒂宾根大学图书馆馆长、法学家R.von莫尔阐述了协调采集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F.T.阿尔特霍夫将其付诸实施。1920年成立的德国学术支援协会在协调采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把协作范围从普鲁士10所大学图书馆扩大到其他地区大学图书馆。1951年协会易名为德国研究协会,下设图书馆委员会。该协会制订了全国采集协调计划,将采集外国图书的任务按31类111小类分配给各图书馆,目标是通过协调采集保证重要的图书在德国每种至少有1本。1952~1953年,协会参照各馆馆藏建设的传统和现状,重新确定了某些学科的馆藏分工。东德实行的“采集重点”协调计划也是为了协调外国文献的采集工作,参加馆为71所研究图书馆,涉及14大类140小类,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科技报告、学术会议录等。

1896年,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约翰·克里勒图书馆和纽伯里图书馆制订了合作采集计划,分工收集专门学科的文献。1913~1914年,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共同委托利奇斯坦前往南美洲采集文献。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大协作。194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LC)、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美国国立农业图书馆签署了采集原则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立了部际外国出版物采集委员会,向战争机构提供重要的书刊资料。接着推出战时出版物合作采集计划,使参加计划的美国研究图书馆得到了战争年代出版的约82万册书刊资料。1948年1月,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主持,开始实施另一项外国出版物联合采集计划——法明顿计划,最初范围有限,到50年代初覆盖了全世界(重点是第三世界)。该计划持续了24年后于1972年9月终止。随后,美国相继于1960年起实施拉丁美洲合作采集计划,1962年起实施《480号公法》计划,1966年起实施全国采集和编目计划。后两者在支持美国图书馆界采集外国研究资料20年后,因经费问题于80年代开始步入困境。研究图书馆中心(CRL)的建立是美国合作发展馆藏的成功范例,其成员遍布全国,通过接受馈赠和呈缴本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取不常用的研究资料(包括外国学位论文、报纸、政府出版物等)。

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LN)成立于1933年,是美国成立最早且仍在运行的大学图书馆联盟。该联盟为更好地服务联盟成员机构的区域研究,制定了合作采购制度,要求联盟成员馆根据各自的馆藏基础,分工采购特定区域的核心资源及具体国家或某国具体区域的专业资源。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美国图书馆的合作发展馆藏更多地转变为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如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Link)的电子资源联合采购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每年为成员馆节省大量经费。

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了4类地区协调采集计划,即学科专业文献合作采集计划、小说合作采集计划、外文文献合作采集计划、视听资料合作采集计划。

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图书馆仍然重视合作发展馆藏,相关组织有采购联盟(ENPC)、研究图书馆联盟(RLUK)、西北部大学图书馆联盟(NOWAL)、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国家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联盟(SCURL)均重视合作发展馆藏,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日本图书馆的合作发展馆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8年,日本医学图书馆协会对协会成员馆的外国杂志采购进行了协调。1977年,文部省拨款陆续在9所国立大学图书馆设立外国杂志中心,分别收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未收藏的外国学术杂志,并向全国所有大学提供复制服务。

中国图书馆大规模合作发展馆藏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国务院第57次全体会议批准通过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起草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该方案确定了全国性和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并组成了若干个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规划、协调全国研究型图书馆的书刊采购工作,尤其是外文原版期刊的采购。1957~1966年,全国各地区研究型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领导和协调下,开展了书刊采购的协调工作,大大降低了外文期刊的重复率,提高了外文期刊的保障率。20世纪末,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大学和科研图书馆合作发展馆藏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这是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文献合作采集活动除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外,还出现了国际性的合作采集计划,如斯堪的亚计划。国际上合作发展馆藏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是:①建立合作发展馆藏的共识。过去许多图书馆一直是独立地、自给自足地发展馆藏。但是文献的激增、预算的紧缩和用户的需求使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真正地做到自给自足,迫使它们不得不从单独发展馆藏走上合作发展馆藏的道路。客观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确立合作的观点,一方面用其基本的核心馆藏为用户服务;另一方面与其他有关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合作馆的资源,即把所有合作者的馆藏都看成自己馆藏的延伸和扩大。这样各馆都可向用户提供比单独一所馆提供的更好的服务。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积极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活动。②合作发展馆藏的组织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一个地区内若干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群、同一类型图书馆(如国立的、大学的、研究的、专门的、公共的)组成的图书馆群、某一学科或专门领域图书馆组成的图书馆群、国际性图书馆群等。③制定合作发展馆藏的方针政策。一般合作发展馆藏计划确定的采集方针是:各馆采集用户最需要的、最能发挥效用的文献;不常用的和使用率低的文献则通过广泛、高效的馆际互借活动(包括依靠其他国家的图书馆)排除重复采集。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几国的采集方针即提出用户所需的利用率低的文献可通过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获得。④提出与合作发展馆藏有关的方法。如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RLG)在1980年提出的“大纲”就为各馆提供了一个评估馆藏的工具,利用“大纲”可对各馆馆藏特色进行细致描述。由于有了共同的语言、代号,就可以协调各馆之间的采集业务。因此,“大纲”可适用于一般图书馆,欧洲国家图书馆也纷纷采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