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渠法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结果。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时,征发数万人开凿水渠,经过商颜山时,经常出现渠岸倒塌的情况。为此工人们在地下开挖了一条隧洞,并在隧洞上加开若干竖井,作为隧洞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竖井深浅不等,随隧洞距地面的深度而定,最深处达四十余丈。最终修建成了一条全长十余里,从地下穿过商颜山的井渠。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挖掘到龙骨(远古动物骨骼化石),所以这条渠又被称为“龙首渠”。龙首渠的开挖,使大量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变成了“亩产十石”的良田。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提道:“井渠之生至此始。”龙首渠创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从汉代“井渠法”开始实行以后,这一先进的技术一直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坎儿井和20世纪30年代李仪祉在关中东部修建的洛惠渠工程等都采用了井渠技术。特别是新疆坎儿井,利用上通若干竖井的地下暗渠汇集地下水引水灌溉,与龙首渠所创制的“井渠法”一脉相承。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志》、王国维的《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等史籍中对此也备有载述。如《西域井渠考》就提道:井渠技法传至西域,所掘即今日之坎儿井云云。由此可见,“井渠法”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技术历经千年而能发挥其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