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波兰维尔纳(今拉脱维亚维尔纳斯),卒于纽约。1940年定居纽约。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9年任该校意第绪语(Yiddish)语言、文学和文化教授,曾任语言学系系主任。1953~1960年,担任语言学杂志《词》(Word)的主编。
专著《接触中的语言:发现和问题》(1953/1963)基于博士论文修改而成,首度提出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种语言之时,通常都会把它的语言形式与母语中相同的形式等同,该书迅速成为这一领域标准的参考书目。他继承其父M.魏因赖希在意第绪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将意第绪语引入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编撰的意第绪语教学语法《大学意第绪语》(1949)和《现代意第绪语—英语/英语—意第绪语词典》(1968)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他组织的《阿许克那齐犹太人语言与文化地图集》最终由他的学生M.赫尔佐克等编辑完成(三卷本,1992,1995,2000)。
魏因赖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词典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非凡的见识。曾与学生W.拉波夫及赫尔佐克合撰论文《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1968),认为语言不是同质性的,所有的语言演变都涉及变异;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该文是当代历史语言学领域中开创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