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 【中国古籍整理】 .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edi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条目作者冀淑英撰 李明杰修订

冀淑英撰 李明杰修订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9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辨识、鉴定中国古籍以确定其出版(包括抄写、传拓、刻印等)时间、出版地、出版者、版本源流以及其价值的工作。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

英文名称
identification of edi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所属学科
图书馆学

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定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定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例如,宋代刻本的字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体都有,但就时间而言,北宋早期多欧体,后期多颜体,南宋多柳体;就地区而言,汴梁本、浙本多欧体,蜀本多颜体,建本多柳体。元代刻本则多赵(孟頫)体。明代刻本以正德和嘉靖朝为界,之前承袭元风,多赵体字;之后模仿宋体字,向匠体字转变。清代刻本以康熙朝为界,早期字形长方,横细直粗,保留了明代硬体风格;之后硬体和软体字并存。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是刻书者在刻本上印有的宣传图书内容或申明版权的个性化印记。一般在书的每卷之后,也有印在序言或目录之后的,位置不定,数量不一。牌记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就字体而言,篆、隶、草、楷、行等各体都有,但以楷书居多;就形状而言,有长方形、正方形、亚字形、鼎形、钟形、爵形、碑形、幡形等,但以长方形居多;就字数而言,有详有略,详者数百字,略者短至数字;就内容而言,或反映刻书情况,或反映图书内容;就功用而言,或广告宣传,或申明版权。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查核宋元牌记的工具书有林申清的《宋元书刻牌记图录》。

古籍大都有序跋。序在书首出现,其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原刻序、重刻序等。古籍通常是一书一序,但有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几经传刻,内容有所增删,往往造成一书多序的情况。跋在书后出现,多成于古籍流传过程中。序跋的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序跋的情况。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刻工姓名绝大多数刻在书口下方,也有刻在序后、目录后、凡例后或书后的。姓名有全称的,也有为了简化而单取其中一字的。古籍的刊刻通常是多人完成,有的一部书刻工多达数十人。由于从事刻书的工匠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刻工姓名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的最直接依据,历来受版本学家的重视。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的刻工姓名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如《礼记·曲礼上》云:“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秦汉时期避讳就已形成制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避讳极严;元代不甚讲究;明代早期也较宽松,万历以后渐严;清代避讳始于康熙,雍正、乾隆两朝最为严格。避讳种类包括君讳、圣讳、家讳、宪讳等。避讳方法主要有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等。因为避讳字具有时代性,后世古籍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出版年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就边框栏线而言,宋代左右双边居多,四周单边极少;元代四周双边渐多,与左右双边并行,四周单边较为罕见;明代早期四周双边与左右双边并行,中期四周单边渐多,与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并行,后期四周单边居多;清代左右双边多,四周双边、四周单边也不少见。就书口(版心)而言,宋版书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明中后期多“白口”。就行款而言,一种书的同一版本,无论印数多少,其行款都是一致的;而同种书的不同版本,除印刻外,其行款多数不同。而同一出版者同一时间段内刻印的系列成套的图书,其行款基本相同。因此,行款版式历来被视为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


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印,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印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版刻的记载。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有些著述,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1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

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 陈正宏,梁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 曹之,霍艳芳.古籍版式与版本鉴定.图书情报知识,2009,(4):78-80+9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