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术产生之前,多用摹或影的方法将金石文字和图案移存纸上。后受影、摹方法的影响及摹印技术的启发,产生了传拓技术。
“传拓”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其著录《秦皇东巡会稽刻石》一卷;东汉碑刻《熹平石经》三十四卷;三国魏《正始石经》十七卷。注曰:“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唐李肇《唐国史补》:“德宗在东宫,雅知杨崖州。尝令打李楷洛碑,钉壁以玩。”打碑,就是拓碑,可知初唐已有捶拓技术。现存最早的拓本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的《温泉铭》。石久佚。原藏于敦煌石室,今藏法国巴黎图书馆。
传拓的一般步骤为:①用清水将金石器物铭文或图案清洗干净;②将用水处理过的宣纸平整紧铺在金石器物铭文或图案上;③蘸墨或其他颜色的绵软毡包在纸上轻轻捶打,擦墨上纸;④待纸干便可轻轻揭下。传拓技术分为一般铭文的平面传拓和青铜器形的立体传拓两种。平面传拓根据拓法和墨色可分为擦拓、扑拓、蝉翼拓与乌金拓等。立体传拓始于清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是以墨拓为主要手段,素描、剪纸等技术为辅,将古器物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的传拓方法。
传拓能真实再现金石文献的面貌,便于长久保存、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金石文献。但对金石滥施捶拓,也会对器物造成严重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