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 【中国古籍整理】 . 古籍版本 . 拓本

拓本

/rubbing/
条目作者李卓王蕾
条目作者李卓

李卓

王蕾

王蕾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94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传统文献类型之一。指以有伸缩性能的湿纸覆在有文字或图案的金石器物上,用墨(色)捶拓而成的文字或图像。又称脱本、打本。

英文名称
rubbing
又称
脱本、打本
所属学科
图书馆学

拓本产生之前,多用摹或影的方法将金石文字移存纸上,随着传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拓本相伴出现。唐窦蒙《述书赋注》:“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这是拓本的早期记录。唐刻《那罗延尊胜陀罗尼经幢》,最后一行铭刻为“大唐元和八年癸巳之岁八月辛巳朔五日乙酉,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授持”,这是拓本的实物证据。最早传世拓本有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的《温泉铭》、柳公权《金刚经》等。封建时代拓本多为私家收藏,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等人就以收藏古碑拓本著名。清代金石之学地位甚高,专心于此者甚众。陈介祺、叶昌炽、端方等既收原物,又收拓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本多集中于公藏单位,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各种石刻拓本总数在20万份以上。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拓本散布民间,流向国外。

影响拓本价值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撰写人、镌刻人的名望,碑或刻帖的版次,刻工及拓工的精良程度,拓本拓制时间的早晚,拓本的存世数量,拓本的保存状况,后世收藏者的身份及研究深入情况等,都是直接影响拓本价值的因素。其中,拓本的版次又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拓本在金石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①拓本可以客观、真实地保存不同历史时期金石文字的面貌,往往物泐而拓显,物毁而拓存,大量金石文献就是靠拓本保存下来的。②金石多沉重,不易移动,拓本仅一纸便可再现金石原貌,携带方便,获得容易,可广泛传播和充分利用。③模糊泐蚀的碑文不便阅读,而拓本黑纸白字对比分明,显而易见,比原物更易释读,有助于文献研究。拓本根据时代分,有宋拓本、元拓本和明拓本等;根据装帧形式分,有整拓本、剪裱本等;根据金石来源与版次分,有原刻本、重刻本、翻刻本等;根据传拓时间和精良程度分,有初拓本、精拓本等。

苏文忠(苏轼),《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苏文忠(苏轼),《历代君臣图鉴》清代拓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