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 【中国古籍整理】 . 古籍版本 . 石印本

石印本

/lithographied edition/
条目作者林明

林明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7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石印技术印刷的图书。

英文名称
lithographied edition
所属学科
图书馆学

石印技术是平版印刷的一种。由奥匈帝国A.施内费尔德[注]于1796年发明。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以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作版材,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文描绘在石面上,或通过转写纸转印于石面上,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处理,即成印版。石印技术是人类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新,不仅制版快,印刷快,而且逼真,文字和图画与原作不差毫厘,笔画清晰。彩色石印的文献,其画面的色彩明暗浓淡一同原作,几乎可以乱真。

19世纪初,石印技术已在欧洲普及。从1828年开始,石印技术被运用于中文印刷。英国传教士W.H.麦都思首先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印刷所将石印技术用于中文书籍印刷,第一本石印中文书是1828年出版的《中文课本》;第二本是《东西史记和合》,1829年在巴达维亚出版。以后,巴达维亚出版的许多中文书刊,都是石印版,如《问答浅注耶稣教法》《神理总论》。石印技术于1833年传入广州,出现了外国人张贴的用石版印刷的布告。1874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始设石印印刷部,印制教会宣传品。1876年,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E.美查在上海开设了点石斋石印局,开始石印图书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随后中国人徐裕子、徐润等于1881年先后开设了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专印古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李盛铎创办的蜚英馆、凌陛卿开设的鸿文书局等许多石印书局也相继出现。

图1 《点石斋画报》插画图1 《点石斋画报》插画

图2 《古今图书集成》插图图2 《古今图书集成》插图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图画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该局专印彩色钱票,经理是邬金亭。此后中国人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创设中西五彩书局,专印彩色图画。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后来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等,也经营彩印。俞复、廉泉等创办的文明书局,于1904年开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色彩鲜艳。中国图书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图、教学挂图等。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采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采用彩色照相石印法(又称影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印出版业在上海繁盛一时,并从上海传到苏州、宁波、杭州、武昌等地,上海成为全国石印书籍的中心。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为完善的铅印所取代。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石印本的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手写类石印本和文献复制类石印本。手写类石印本包括三种:①用特制的胶水将图文缮写在转写纸上制版印刷的本子,即手写制版的石印本。②手工缮写底本,然后进行照相制版的石印本,这种本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放大或缩小以适应版面的要求。③对以上两种本子的影印本或再次影印的影印本。手写类石印本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字体多为手写软体字,行线边栏整齐不断,墨色浓重均匀。文献复制类石印本是指对旧有书籍如刻本、文书、写本、碑帖等的照相石印本。可分为两类:①对底本不做任何改动的影印本,通常为原大影印或是缩印。如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期间影印的《四部丛刊》就有原大影印和缩印两种本子。②底本经过修改的影印本。包括对底本进行描润和剪贴。

石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刷的中国传统刻本古籍有明显区别,其文字边缘及版框常显出油渍,而水墨印刷则没有这种现象。石印本在封面、封里、版心下方多标示“石印”字样。石印本多为通行古籍、小说唱本及舆图、书画,且不少为缩印本,故天头、地脚都比较小,用纸多为光滑的洋粉连纸和机器连史纸。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