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历史语言学及语言接触(含历史比较语言学) .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

/language contact/
条目作者吴福祥

吴福祥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63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6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语言个体或语言社团熟悉并使用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

英文名称
language contact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最常见的语言接触的情形是地缘性接触,即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同一地方进行接触,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的情形,而非语言演变的过程。语言接触也包括文化性接触,即通过书籍、媒体等文化载体发生的语言接触。比如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导致其原典语言梵语和巴利语与东南亚多种语言(如泰语、缅甸语、越南语以及汉语)发生接触,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全球的渗透导致英语跟世界许多语言发生接触。

语言接触可以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即两语接触;也可以发生在多种语言之间,即多语接触。两语接触的语言后果有可能导致接触中的一种或两种语言的系统受到影响(即发生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多语接触则有可能导致某些语言特征的区域扩散而产生语言区域

语言接触既可以发生在特定的个体层面,比如个体的二语习得;也可以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社团,比如双语社区的形成。

不同的语言接触情形,其接触强度有所不同。接触强度是预测干扰种类和程度的最重要的参数。接触强度越高,干扰特征的种类和层次也就越多。一般说来,接触强度主要跟下列情形有关:接触状态的时间长度、干扰引入者对源语或受语的流利程度、双语制的层次(即双语人在本社团中所占的比例)、两个语言社团人口的相对数量等。接触状态的时间越长、干扰引入者对源语或受语的流利程度越高、双语人在本社团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接触强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托马森根据接触强度把语言接触分成四个等级:①偶然接触,借用者不必是源语的流利使用者,以及/或者在借语使用者中双语人为数极少。②强度不高的接触,借用者须是相当流利的双语人,但他们很可能在借语使用者中占据少数。③强度较高的接触,语言使用者的态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对借用有偏爱倾向或促进作用。④高强度的接触,在借语使用者中双语人非常普遍;社会因素对借用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语言接触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涉及语言、社会、心理等领域多种不同的复杂因素,因而一直是人类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接触语言学以及历史语言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历史语言学家关注语言接触,是因为后者往往引发语言演变。因此历史语言学对于语言接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接触的语言后果,即研究语言接触如何引发语言演变以及引发什么样的演变。按照托马森的看法,语言接触的语言后果主要有:①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②接触语言(即皮钦语、克里奥尔语以及双语人的混合语)的产生;③语言消亡,即一种语言由于磨损、语法替代、语言转用而走向消亡。

  • HARRIS A C, CAMPBELL L.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 THOMASON S G.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
  • THOMASON S.Contact as a Source of Language Change. In: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JOSEPH B, JANDA R (eds.).Malden:Blackwell,2003.
  • WEINREICH U.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The Hague:Mouton,195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